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所谓的“朱三太子案”是怎么回事?

摘要所谓的“朱三太子案”是怎么回事?康熙前期,大规模的抗清战争消歇下来,清朝的统治秩序渐趋稳定。但是在许多汉人的心目中仍然厌憎满清政权,眷恋朱明的旧时代。因此,恢复明朝的统治仍然是许多反清志士对抗满清政权

所谓的“朱三太子案”是怎么回事?

康熙前期,大规模的抗清战争消歇下来,清朝的统治秩序渐趋稳定。

但是在许多汉人的心目中仍然厌憎满清政权,眷恋朱明的旧时代。因此,恢复明朝的统治仍然是许多反清志士对抗满清政权的一面旗帜。康熙年间,扰攘不息的“朱三太子案”就是这种旧时代的回光返照。

早在顺治年间,全国就发生了许多起冒称明朝崇祯皇帝第三子朱慈炯逃出北京、组织反清活动的事件。例如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在扬州捕获朱周琪,因他自称“朱三太子”,在苏北组织反清活动。次年,直隶平山又发生朱慈淳自称崇祯之子谋正举事。康熙十二年(1673),北京有杨起隆冒称朱三太子,准备在京城起兵,响应吴三桂的反清叛乱。由于谋划不密,被清廷迅速镇压,杨起隆出逃。以后全国经常发生朱三太子的案件,清朝统治者风声鹤唳,饱受虚惊。康熙十八年,安亲王岳乐奏报捕获崇祯的太子朱慈灿,但康熙皇帝认为他不是真太子。翌年,四川又报告抓到了冒充朱三太子的杨起隆,但审讯的结果此人不仅不是冒牌太子,而且也不是杨起隆。直至康熙四十七年,清廷捕获的在浙江大岚山起兵抗清的张念一(念一和尚),供出与真正的朱三太子有联系,并探明他藏身在山东,这样才最终抓到了朱三太子。这位年已七十六岁的老人本已隐姓埋名,以教书糊口,并无不法行为。但是,单单听到朱三太子的名字就足令清廷芒刺在背,寝食难安了,因此,这位无辜的老人被凌迟处死,全家老幼均遭杀害。当时,以明朝后裔作为号召的反清活动很多,以至于雍正皇帝都说:“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念一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楠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