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抗战时期桂林为何成为文化名城?

摘要抗战时期桂林为何成为文化名城?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桂系当局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因此,大批文化人士、民主党派人士和社会活动家纷纷云集桂林。据统计,抗战期间,云集在

抗战时期桂林为何成为文化名城?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桂系当局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因此,大批文化人士、民主党派人士和社会活动家纷纷云集桂林。据统计,抗战期间,云集在桂林的文化名人有2000多人,其中包括郭沫若、茅盾、何香凝、巴金、夏衍、柳亚子、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丰子恺、陶行知、邹韬奋、叶圣陶、胡愈之、艾青等我国现代文学、艺术、戏剧、新闻、出版界的泰斗和宗师。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的文化救亡工作,促成了桂林文化事业的空前发展和繁荣。据当时统计,这一时期在桂林创作和发表的各类文艺图书、画册和专著有3000余种,文艺丛书50套,其中出版了《霜叶红似二月花》(茅盾)、《火》、《还魂草》(巴金)、《科尔沁旗草原》

(端木蕻良)、《吹号者》(艾青)、《为祖国而歌》(胡风)、《长途》(夏衍)、《王英和李俊》(司马文森)、《打猎记》(艾芜)及国画《奔马》、《逆风》、《鸡鸣不已》(徐悲鸿)等一大批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对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地位,当年的文化工作者就有过中肯的评述,认为“桂林是全国两大文化城之一”、“留桂的文化工作者,无论质和量,有一个时期都占全国第一”(《广西日报》1943年9月8日),“从某种意义来说,桂林在抗战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重庆”。

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达到了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故而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历史文化名列桂林十大历史文化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阳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