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鸣锣喝道的由来与来历

摘要鸣锣喝道是我国古代的宫廷礼仪之一。在古代,大凡官员出行,必有仪仗士卒前引后呼,谓之“喝道”。但当时并无“鸣锣”之举。真正将鸣锣与喝道结合起来并用,只是从清代开始的。 据《周礼·秋官·条狼氏》记载

鸣锣喝道是我国古代的宫廷礼仪之一。在古代,大凡官员出行,必有仪仗士卒前引后呼,谓之“喝道”。但当时并无“鸣锣”之举。真正将鸣锣与喝道结合起来并用,只是从清代开始的。

据《周礼·秋官·条狼氏》记载:周朝大官上街,即有前导吏役“掌执鞭以趋辟”,这是喝道的最初形式。自汉代起,其内容有所简化,喝道者一般仅作“传呼”而不再“执鞭”。喝道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行者止,坐者起”,以显示宫廷官吏之威严。

到了清代,城市人口日渐稠密,仅凭仪仗士卒之喝呼已不能使行人迅速廻避,于是便以“鸣锣”附之。这鸣锣颇有讲究,它依据官吏职务高低而不同:州、县官上街,仪仗鸣锣七下,谓之“打七棒锣”,意使“军民人等齐闪开”;道、府官上街,打九棒锣,意即“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提督、巡抚上街,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若是都统以上官员上街,则打十三棒锣,告知“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封建等级之森严,与锣鼓声中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