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成都文殊院因何得名?

摘要成都文殊院因何得名?成都文殊院初创于隋,原名“信相寺”,但唐武宗会昌五年推行遏制佛教发展的政策时曾被拆除;唐宣宗时再次兴建佛寺,仍定名为信相寺,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康熙

成都文殊院因何得名?

成都文殊院初创于隋,原名“信相寺”,但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推行遏制佛教发展的政策时曾被拆除;唐宣宗时(847~859年)再次兴建佛寺,仍定名为信相寺,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佛教“禅门五宗”之一的临济宗第33代传人慈笃禅师来此结茅修行,并募集资金,硬是在废墟上重新建起了一座寺院,初名“信相文殊院”。

据《文殊院初稿》

记载,慈笃禅师在此苦行修持时,成都人常在夜间看见锦城西北隅有毫光满天,于是当地民间传说,慈笃禅师是文殊菩萨转世,或说是慈笃之举感动了文殊菩萨,因此在此应身显灵,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正式定名为“文殊院”。

慈笃禅师兴建的文殊院占地82亩,由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五重建筑组成。两厢附设有客堂、寮房、方丈室、钟楼和鼓楼等。

文殊院重建后,香火鼎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川西著名佛教寺院。康熙皇帝得知慈笃禅师的事迹,很是赏识,曾三次下诏召见慈笃禅师。但慈笃禅师似乎真的看破了红尘,没有把皇帝的恩宠放在心上,也不愿意忍受长途跋涉之苦去京城朝见皇帝老儿,于是以年迈多病为由,婉言谢绝了皇帝的召见。慈笃此举不仅没有惹恼康熙,反而更受到康熙的尊重,遂亲笔题写了一道匾额“空林”,派专使送到文殊院,并赐金刚经、药师经各一部,钦定慈笃为文殊院中兴初祖。故此,文殊院又称“空林堂”。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