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怎么回事?

摘要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怎么回事?汉代今古文经学论争的实质,不是两个学派的利益之争,而是两种政治理念之争,两种思想领域之争。汉代的今古文之争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刘歆和太常博士们争立学官;第二次是韩歆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怎么回事?

汉代今古文经学论争的实质,不是两个学派的利益之争,而是两种政治理念之争,两种思想领域之争。

汉代的今古文之争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刘歆(古文)和太常博士们争立学官;第二次是韩歆、陈元(古文经学)和范升(今文经学)争立《费氏易》及《左氏春秋》;第三次是贾逵(古文经学)和李育(今文经学)的争论;第四次是郑玄(古文经学)和何休(今文经学)之间争论《公羊传》及《左氏春秋》的优劣。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首先是汉武帝立今文经学博士,目的在于以今文经学为治国之道。其次,王莽改制则废今文经学,而以古文经学作为改制的依据。但是,东汉二百年,官方的意识形态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却在民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且成为经学的主流。

整个东汉时代,作为官方学术的始终是今文经学。这一派得到朝廷的有力支持。从京师洛阳的太学到州郡县所设立的地方官学,讲授的都是今文经学。但是,今文经学发展到东汉,自身存在着不少弊端:第一,今文经学用谶纬附会儒家典籍,充满着神秘的迷信色彩。第二,将孔子视为教主,称为“素王”,并以神秘主义的传说附会三皇五帝乃至三王的故事,同孔孟所提倡的先王之道不合。第三,今文经学家解释儒家经典,不仅穿凿附会,而且完全流于繁琐的经院化神学,支离蔓衍,不着边际,不得要领,完全是在一些章句上做文章。而古文经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学的主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通训诂”、“举大义”和“不为章句”。

此外,古文经学反对谶纬化,认为孔子是思想家、学问家,而不是什么神秘化的素王。他们将先王看做是人而不是神,他们对于儒家经典是理性的,而今文经学是非理性的。古文经学家所向往的仅仅只是仁政德治,他们所钦慕的社会是先秦儒家理想中的先王之道,并试图按照西周礼乐文化之规定改造社会,而这些又是和汉代的大一统政治不相吻合的,因此,古文经学在汉代得不到朝廷的承认就是必然的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熙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