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西汉农业取得哪些进步?

摘要西汉农业取得哪些进步?西汉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进步,其主要表现在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的发达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几个方面。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汉武帝时冶铁制器归国家垄断,铁

西汉农业取得哪些进步?

西汉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进步,其主要表现在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的发达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几个方面。

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汉武帝时冶铁制器归国家垄断,铁农具的传播更为迅速。不但在中原地区,而且在今辽宁、甘肃、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更远的一些地方,都有西汉的铲、锄、镰、铧等铁制农具出土。出土铁犁铧数量很多,宽窄大小不一。这是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犁耕技术的结果。最大的铧宽达四十二厘米。

汉代兼用马耕和牛耕,但主要靠用牛。西汉普遍使用所谓二牛抬杠的犁耕法,《汉书·食货志》中所说的二牛三人的耦犁,也是二牛抬杠。

由于扶犁人使用牛辔穿牛鼻导引耕牛,省去了牵牛的人力,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这是犁耕法的重大进步。西汉末年,又出现了一牛一人的犁耕法,可能是用于熟地的耕作。汉武帝以后,随着大规模徙民边陲,进行屯田,牛耕技术传到西北。

西汉初期,农民已有“深耕畎种,立苗欲疏”的经验。汉武帝末年,赵过推行代田法。代田法在长安附近试验的结果,每亩产量比缦田超过一斛甚至二斛以上,所以很快就被推广。边远各郡也使用了代田法。赵过除了推行代田法以外,还改进了农具,颇为便巧。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汉武帝时,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形成一个水利网。漕渠自长安引渭水东通黄河,便利了漕运,还能溉地万余顷。泾水与渭水之间,修建了白渠,与原有的位于泾洛之间的郑国渠平行,溉田四千五百顷。其他如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溉田都很多。龙首渠在洛水旁,由于渠岸易崩,它的某些段凿成若干深井,井与井间有水流通,叫做井渠。这种修渠方法,在沙土地带特别有用。

京畿以外,关东地区也兴修了一些水利。如汉初羹颉侯刘信在舒(今安徽庐江西南)修造七门三堰,灌溉田亩。汉文帝时文翁在蜀郡穿湔江以灌溉繁县土地。汉武帝时,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郡引黄河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东海郡引巨定泽,泰山郡引汶水,都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其他各种小的水利工程,更是举不胜举。南阳太守召信臣调查郡中水泉,开沟渎,起堤闸,溉田至三万顷。西汉时中原种植水稻,主要就是依靠这种水利灌溉。至于凿井灌溉,北方到处都有,甚至居延边地,也凿井开渠,进行屯垦。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的发达,农业技术的进步,使西汉时的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汉昭帝、汉宣帝以后,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全国经济发展更为显著。据西汉末年的统计,当时全国有户一千二百二十多万,口五千九百五十多万(据郡国人口数核算,实得口五千七百四十余万);全国垦田数达到八百二十七万多顷。这就是西汉农业发展规模的一个粗略的说明。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夕”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