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鼎边糊的由来及特色

摘要鼎边糊的由来及特色鼎边糊,也叫锅边糊,以上好的大米为原料,以猪骨头、瘦肉、紫菜、虾干、蛏干、韭菜为配料,以酱油、精盐、老酒、胡椒粉、硼砂、葱头油、熟花生油等为调料,在锅内煮制而成。其特色表现为看起来

鼎边糊的由来及特色鼎边糊,也叫锅边糊,以上好的大米为原料,以猪骨头、瘦肉、紫菜、虾干、蛏干、韭菜为配料,以酱油、精盐、老酒、胡椒粉、硼砂、葱头油、熟花生油等为调料,在锅内煮制而成。其特色表现为:看起来色白汤清,闻起来清香扑鼻,尝起来鲜嫩爽滑,具有浓郁的闽南风味。

该菜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在清人郑东廓的《福州风土诗》中就能看出来:“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作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锅边糊是当地早点佳品,食用时一般与肉包、春卷、油饼等搭配。它无论原料、制作还是吃法,都比较简单。

关于鼎边糊的由来,流传着这样的典故:明嘉靖年间(1521一1566年),倭寇时常骚扰我东南沿海。戚继光领兵抗倭。戚家军作战勇猛,民心所向,深受福建当地老百姓的拥戴。

为犒劳军士,民众们经常送粮送菜到军营。某日,刚刚凯旋的戚家军一到福州南郊,附近乡民们便摆下八仙桌,为将士们送来大米、鱼肉等粮食和蔬菜等,准备为他们庆祝战功。

可就在此时,一股倭寇突然来袭。戚继光立刻集合起军队,准备一举歼灭敌寇。然而老百姓们热情高涨,怎么着也要先让战士们饱餐一顿再去打仗。这时有人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将肉丝、蚬子、木耳等混煮成清汤,把大米磨成浆在涮于锅边。如此,只一刻钟工夫,一锅锅的汤就熬煮成了。

接着,众将士端起新发明的这种类似于“粥”的汤类菜品,一个个吃饱喝足,就出战迎敌了。经过激烈战斗,最终将倭寇全部消灭。这种汤品后来被人们命名为“鼎边糊”。福州人至今仍保留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到农历立夏时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鼎边糊,即所谓的“做夏”、“过夏”。因为此时为农忙季节,煮鼎边糊吃可补充体力干活,还可与邻居们一起品尝以联络感情。此外,“过夏”吃鼎边糊也有缅怀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内涵。

如今,鼎边糊已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甚至被看成当地的一种特殊标志。在福州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鼎边糊小吃摊;而在一些食品店里,还专门出售袋装的鼎边糊。就连旅居异国他乡的福州人,也念念不忘家乡的鼎边糊小吃。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原”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