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都一处”牌匾的来历

摘要“都一处”牌匾的来历如今赫赫有名的“都一处烧麦馆”,原来本是一家普通的席棚小酒店,于清乾隆三年在北京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开业。酒店店主叫王瑞福,山西人。开业初期,小店主要经营烧酒,兼

“都一处”牌匾的来历如今赫赫有名的“都一处烧麦馆”,原来本是一家普通的席棚小酒店,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北京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开业。酒店店主叫王瑞福,山西人。开业初期,小店主要经营烧酒,兼卖些烧饼、炸豆腐之类的小食品。因为小店门口挂了一个破葫芦,人们就管这儿叫“醉葫芦”。过了4年,王瑞福积累了些资本,又盖了一间有门面的小楼,称“王记酒铺”。虽然酒铺经营的菜品多起来,生意也好了许多,但仍没什么名气。

据说,“都一处”这块牌匾是到乾隆十七年

(1752年)才得来的。那一年,乾隆皇帝私访通州,回京路上走永定门刚好路过前门一带。这天是农历大年三十,天色已晚,各家商户纷纷关门歇业,赶回家过年去了。只有每日子时关门的王记酒铺仍亮着灯。乾隆皇帝一行3人就寻着亮光走进了这家王记酒铺。

王瑞福见这3位客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猜测他们定是有身份的人,于是赶忙将他们迎到楼上,摆出了店里的好酒好菜,并亲自伺候着。乾隆皇帝喝罢酒、尝罢菜,问起了这家酒店的名字。王瑞福称小店没有名字。这时,街上一阵鞭炮齐鸣,原来新春已到。想到京城百姓此刻都在家里吃上了团圆饭,只有这家酒店还在做生意,乾隆皇帝顿时生出几分感慨,便给小店赐了“都一处”的名字,意思是“京都只这一处”。

乾隆皇帝离开以后,王瑞福并未将这个“陌生人”的赐名当回事儿。谁知没过几天,几个太监真送来了“都一处”的蝠头匾,并告诉王瑞福这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之匾。王瑞福连忙叩拜谢恩,将御赐的牌匾挂在了一进门最显眼的位置上。

此后,王记酒铺正式更名“都一处”。据说,当年乾隆从酒店大门走到楼上的那段路还被王瑞福保护了起来,终年不去打扫。日积月累,这条小路被客人们带进来的泥土覆盖起来,形成了一道土埂,人称“土龙”。清《都门纪略·古迹》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室内悬虎匾、柜前堆土龙,“都一处”就此打响了名号,来这里吃饭、参观的客人越来越多。清同治年间,烧麦逐渐成为“都一处”的当家菜。“都一处”的烧麦皮薄馅满,制作工艺十分精湛。

今人有藏头诗曰:“都城老铺烧麦王,一块黄匾赐辉煌。处地临街多贵客,鲜香味美共来尝。”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悦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