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西樵大饼的来历及特色

摘要西樵大饼的来历及特色西樵大饼,原名叫“西山福大饼”,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外形圆大,大者有1公斤,一般也重0.25公斤,也有微型的小饼。它颜色白中微黄,不起焦,入口松软,清香甜滑,食后不觉干燥。

西樵大饼的来历及特色西樵大饼,原名叫“西山福大饼”,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外形圆大,大者有1公斤,一般也重0.25公斤,也有微型的小饼。它颜色白中微黄,不起焦,入口松软,清香甜滑,食后不觉干燥。

西樵大饼的特点是色白形圆、甜而不腻、入口即化。这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分不开的。它选用上等的白面粉,并配以西樵山清泉水,混合鲜酵母和白糖,发酵成面种。发面种是为了使饼身更加疏松软化,无苦味。发酵两天左右才可使用。然后在面种中再加入面粉、猪油、鸡蛋等一起搅匀,成为面团。接下来,再将面团搓成扁圆形,面团必须搓匀,如此做出的成品才会比较洁白和有韧性,以达到其外形完整、色泽雪白,入口绵软香滑的质量标准。接着把做好的饼放入已洒上薄面粉的饼盘内,再在饼面上撒上薄粉;最后,将面饼放入炉中用火烘烤。刚烘制出来的西樵大饼,表面都有一层薄粉,关于这点是有说道的。入炉时,它能使饼不易粘锅,使操作的人容易判断饼的生熟,并且使饼保持洁白的色泽。出炉后,人们根据薄粉来判断饼的卫生,假如大饼外层的粉没有了,说明大饼已被人动过,内行的人就不会买,因为西樵大饼一般是不准多动的。

关于西樵大饼最初的由来,据说,是由明朝弘治年间礼部尚书方献夫于无意之中制出的。方尚书每日四更上早朝。一日,他已经起床洗漱完毕,却迟迟不见仆人送来早点。于是他走进厨房,看见有一块发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便临时决定在面团中加入鸡蛋和糖揉匀,做成一个大饼,然后放在炉子上烘烤。还没等饼烤黄,就要上朝了,于是他用布包好饼,匆匆上朝去了。不料到朝时,时间尚早,方献夫便拿出尚有余热的大饼,和着清茶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同僚们闻到饼香四溢,都不禁咽起了口水。有个官员问起了饼名,方献夫想起自己的故乡,便顺口说:“此饼乃西樵大饼。”散朝后,方献夫命厨子如法炮制,做了几十个大饼,翌日早朝带到朝房分给同僚们享用。同僚们边吃边啧啧称赞饼子可口,西樵大饼便在朝中美名远扬了。直至后来,方献夫称病还乡,在西樵山设石泉书院讲学,将制作西樵大饼的方法告诉了乡人。乡人们用西樵山泉做出的西樵大饼,味道更加清甜,而且刀切不掉渣,暑天放在桌上十天半月不变质。据说,其他地方对西樵大饼都有仿制,不过味道相差甚远。

西樵大饼因其颜色形状跟一轮圆月相近,寓意花好月圆,所以在西樵的婚嫁习俗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古到今,西樵人娶媳妇,要把许多个约半斤重的西樵大饼挑到女家,再由女家派送至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大饼派发得越多,说明女家挑的女婿家境越殷实。而西樵大饼的寓意,也代表了父母长辈对结婚新人的深深祝福。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同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