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都江堰索桥历史上有多少个名称?

摘要都江堰索桥历史上有多少个名称?位于都江堰二王庙前的索桥,不仅是横跨在岷江上的一座交通桥,也是一处重要的文物景观。游人要前往金刚堤和鱼嘴观景必须走过此桥。因游人走在桥上晃晃悠悠,眼见脚底湍急的岷江水奔腾

都江堰索桥历史上有多少个名称?

位于都江堰二王庙前的索桥,不仅是横跨在岷江上的一座交通桥,也是一处重要的文物景观。游人要前往金刚堤和鱼嘴观景必须走过此桥。因游人走在桥上晃晃悠悠,眼见脚底湍急的岷江水奔腾而去,十分惊险刺激,因此人们把这座桥取名为“安澜桥”,有两岸行人安渡狂澜的意思。

但历史上安澜桥还有多个桥名。据古籍记载,李冰修建都江堰后,曾在都江堰修造了7座桥梁,其中之一便是都江堰索桥。索桥是川西山区河谷间较普遍的一种民间交通工具。因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河水湍急,架桥很困难,于是两岸百姓用较粗的竹绳固定在两岸,在竹绳上挂上铁环,行人挂于铁环下利用绳索的弧度飞滑过河,称之为“溜索”。都江堰索桥就是由这种溜索发展而成的。只不过它在河两岸有坚固的桥柱子,桥柱之间拉上多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再用两根竹绳做扶手,就成了正式的索桥。都江堰索桥原名“珠浦桥”。宋淳化年间,大理评事梁公楚进行过重建,因而更名为“评事桥”。明未张献忠义军向青城山进发时,官军为阻止义军过岷江,将评事桥拆毁。此后,当地百姓过江就靠船只,因岷江水太急,往来十分危险。清嘉庆年间,当地一私塾老师何先德夫妇便倡议,并募集资金重建索桥,故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夫妻桥”。过去曾有一出川剧《夫妻桥》讲的就是何先德夫妇的故事。何先德夫妇建成索桥后即定名为“安澜桥”。

索桥自古为都江堰一大景观,北宋诗人陆游曾在《戏题索桥》

诗中描绘道:“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罨”,“何时送长客,东下看长虹”。

现都江堰索桥是20世纪60年代重建的,桥址比原索桥下移了200米,横跨于鱼嘴内外江之上,全长400米,高13米。桥墩由木桩改成了混凝土结构;竹绳换成了钢索,既保留了索桥原貌,又比索桥坚固耐用。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书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