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汉代的博士、博士弟子是怎样的?

摘要汉代的博士、博士弟子是怎样的?博士之名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博士这一官职,职能大概是以学术备朝中顾问,或因习礼而掌朝廷礼仪等事务。秦朝相沿,始皇时设博士七十余人。当时诸子、诗赋、术数、方

汉代的博士、博士弟子是怎样的?

博士之名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博士这一官职,职能大概是以学术备朝中顾问,或因习礼而掌朝廷礼仪等事务。

秦朝相沿,始皇时设博士七十余人。当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始置五经博士。此时博士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一,博士仅管学术事业,一般不再参议朝政;第二,其他学术被排斥出去,只有儒家的经学被立为学官,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第三,改变各博士需要兼通诸经和诸家学术的做法,每经设博士,由专人传习,或某经的某家学说皆可立为博士,专守其学。

后来董仲舒上疏称:“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到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应丞相公孙弘之奏请,设立太学。

太学的教师即五经博士,学生称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当初有五十人。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三:一由太常(即奉常,掌管宗庙礼仪,景帝时改名太常)选补,条件是“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二是郡国察贡,条件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三是以“父任”入学者,即凭借父辈的官位或功劳人学。凡博士弟子,国家免除其徭役,学习后通过考试者,“劝以官禄”。博士弟子每年考试一次,通一经者,可补文学之缺,成绩特别好的,可选做郎中。《汉书·儒林传》称赞这一措施的作用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因五经博士均为儒学之士,博士弟子也都接受儒家思想的浸染,这些人补充到官吏队伍,壮大了儒学的影响,改善了官吏的成分,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另一个影响是学子们荟萃京师,逐渐使长安成为文化教育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龙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