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经学在汉代是怎样兴起的?

摘要经学在汉代是怎样兴起的?汉初黄老思想盛行,但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黄老思想消极的一面逐渐凸现出来。因为按照黄老思想,统治阶级应当施行柔弱、松弛的统治政策,显然这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朝内部面临诸侯王权势的威

经学在汉代是怎样兴起的?

汉初黄老思想盛行,但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黄老思想消极的一面逐渐凸现出来。因为按照黄老思想,统治阶级应当施行柔弱、松弛的统治政策,显然这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朝内部面临诸侯王权势的威胁,外部有强大的匈奴为患,这种情形下,儒家积极入世、勇于进取的精神逐渐被统治者接受,研究儒家经典的学科经学就兴起了。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起,经学便从私学转化为官学。

经学在汉代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既凭借当时政治上的风云际会,更有儒学学术自身发展的原因。

首先,儒学较其他各家学说有较完整的传续,故影响较大。春秋战国是诸子百家并立的时代,秦汉之际,百家各有传承。秦始皇焚书时,设“挟书”之律、放经学在秦代基本上处于废绝的状态。汉高祖时,天下初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百家之学复兴。汉初盛行黄老之学,但儒学仍具有相当的学术地位和政治地位。而且儒家各经都有传续,如《史记·儒林列传》载,《书》传自伏生,《礼》传自高堂生,《诗》

则有鲁、齐、韩三家传授。儒家各经的传授,多历世接续。而其他各家之学,都不能与之相比拟。

其次,儒学传授之发达,逐渐影响了统治者。刘邦出身秦代小吏,在建立汉朝之前,不愿接纳儒学,动辄以“竖儒”骂儒生,但陆贾、叔孙通时时在其面前称引《诗》、《书》,并且利用定朝仪之际,向刘邦引荐儒生,刘邦在此氛围中开始改变,认识到儒学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到汉文帝时,儒生“颇征用”,如贾谊屡屡上疏陈政事,多被接受。《史记·封禅书》载,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也是儒学被官方接受并开始得到统治者崇信的事例。文景时期,长于治某经的儒生开始被立为某经博士,即所谓“专经博士”,如张生为《书》博士,申公、辕固生、韩婴为《诗》博士。此时,博士还未被儒家所专有,但已显示出儒家欲压倒其他各家的趋势。

儒学还以教育的形式走人宫廷,使贵族子弟受到儒学的熏陶。文帝时,晁错受《书》于伏生,“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王臧受《诗》于申培公,“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辕固生传《齐诗》,为“清河王太傅”。后来,以经学博士补诸侯太傅,成为一种制度。儒学对贵族的影响,使贵族中出现了一位极端尊崇儒学且身居王位的大儒—一河间献王刘德,他“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者从而游”(《汉书·景十三王传》)。而皇帝中则出现了“乡儒术”的汉武帝。武帝即位之初,就有意尊儒,据《汉书·武帝本纪》可知,建元元年秋,“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但鉴于崇信黄老的窦太后的势力,一直未敢大张旗鼓地推尊儒术,直到建元六年夏,“太皇太后崩”。元光元年,“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既而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格局。而且专以治经学的儒生为博士,其他百家杂说则被剔除,博士所掌唯五经而已。在儒学地位上升的过程中,研究和传承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一枝独秀,全面兴起。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悦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