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汉代的“钱律”是怎样变化的?

摘要汉代的“钱律”是怎样变化的?西汉政权成立后,没有建立统一的币制,有时允许私人自由铸钱,有时又严令禁止,所以市场上杂行着各种钱币,大小不一,轻重不等,致使市场物价紊乱,给国家的财政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汉代的“钱律”是怎样变化的?

西汉政权成立后,没有建立统一的币制,有时允许私人自由铸钱,有时又严令禁止,所以市场上杂行着各种钱币,大小不一,轻重不等,致使市场物价紊乱,给国家的财政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种状况一直到了汉武帝时代才有所改变,并建立起统一的货币,把铸造钱币的权力也收归中央。具体说,汉代通行的货币主要有以下几种:汉初因为秦朝的钱币太重,就铸造了榆英钱;吕后时代通行八铢钱、五分钱,汉文帝时代又有四铢钱,都称为“半两钱”(二十四铢为一两),这是沿用秦代的称呼,钱文不符。到了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开始通行“三铢钱”,重如其文,才改变了“半两”这一沿用下来的货币单位名称。但是由于发布政令时规定“三铢钱”与原有四铢“半两钱”等价使用,导致盗铸盛行,所以到了建元五年,就废除了“三铢钱”,改行有廓“半两钱”,或称为“三分钱”。后来,因为汉朝和匈奴开展了长期的战争,财政支出大大增加,到元狩四年(前119),又颁布命令,销毁有廓“半两钱”,更行“三铢钱”。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又废止了轻小的“三铢钱”,命令各个郡国改行两面都有周廓的“五铢钱”。从此,“五铢”被确定为新的法定货币单位。

但是铜币铸造的权力仍然分散在各个郡国,汉代政府对重要的货币材料铜未能有效管理。直到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才把铜币铸造权力收归中央,专门命令上林三官(按汉代制度:水衡都尉居上林苑内,属官有钟官、技巧、辨铜,专管铸钱,故称为“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从而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五铢钱”制度。“五铢钱”

是我国历史上通行最久的货币,从汉代到唐初七百多年,基本上都是使用它。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悦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