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隋文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如何?

摘要隋文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如何?文帝在统一初期,曾依靠儒生制礼、正乐,虽然庙堂礼乐不代表真正的文化,却能显示皇威,粉饰太平。此外,文帝还做了一些属于统一之君应该做的事。如颁布新历,让天下共同遵守大隋正朔;还

隋文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如何?

文帝在统一初期,曾依靠儒生制礼、正乐,虽然庙堂礼乐不代表真正的文化,却能显示皇威,粉饰太平。此外,文帝还做了一些属于统一之君应该做的事。如颁布新历,让天下共同遵守大隋正朔;还征集天下图书藏之于朝廷,统一天下文字声韵等。但这些文化成就与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所创的可观政绩比较起来,是极不相称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学不容分割,无儒学和不好儒,就不可能发展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学、史学和文学。

经学是最典型的儒学,经儒是最受尊敬的儒生。但《隋书·儒林传》

仅录儒生十四人,并且多是前朝遗老,庸碌而不知名,堪称博学通儒者,唯刘焯、刘炫二人,时号称“二刘”。二刘的履历、学养、成就以至穷愁潦倒都很相同。《儒林传序》谓“今之学者,困于贫贱”,故“儒罕通人,学多鄙俗”,二刘也不能例外。至于隋代经学著作,据记载,仅存二刘、何妥等人著作数部,而当时民间流传之佛经,竟比儒经多数十百倍。

中国史学尤在经学之前,自孔子作《春秋》后,才打上儒家的印记。

儒家是首创私家修史的,故隋以前编修的所谓“正史”,大多先由私撰,后经政府认定。而文帝不好儒,极恶庶人褒贬朝政,掌握史权,所以他于开皇十三年(593)五月,下诏禁民间修史。然而官家又不抢修,遂使

前代诸史几告断绝。

在文学方面,隋统一了南北,集中了原来北齐、北周和江南的文学之士,理应在文学上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但真正属于隋朝的文学家几成空白。如李德林、颜之推、卢思道、薛道衡、虞世基等都已分别驰名于齐、周及陈,而李百药、虞世南、薛收等实皆焕发于唐朝。《隋书·文学传》所列十九人,除杜正藏、王胄尚可算文学之士外,余人则鲜为后世所知。开皇九年(589),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因“文表华艳”,被交付所司治罪。文帝认为文学的价值只在实用,讲究声律辞藻都是多余的。

因此,文帝绝不可能提倡真正的文学。

从经学、史学和文学三个方面来看,文帝是极不重视传统文化的。

到了仁寿元年(601),文帝甚至下诏“废天下之学”。他认为京师学生多达千人,州县学生亦复不少,都“空度岁时”,“多而未精”,实在应该“简省”。于是只许保留国子学,限收学生七十人,其余京师、地方学校一律废止。当时全国人口已逾四千多万,而在校学生仅七十人,即使在殷周奴隶社会,其辟雍、庠、序人数谅亦不止这些。这种局面坚持了四年多,直到文帝死后的第二年一大业元年(605)闰七月,炀帝才下诏恢复学校。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