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汉代的“察举制”是怎么回事?

摘要汉代的“察举制”是怎么回事?汉代的“察举制”是一种选官程序,建立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它与征辟制一起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如文帝二年下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但是在汉武帝以前,选官的

汉代的“察举制”是怎么回事?

汉代的“察举制”是一种选官程序,建立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它与征辟制一起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如文帝二年下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但是在汉武帝以前,选官的途径比较狭窄,只任用两千石以上官吏的子弟为官,或拿钱财买官。后来董仲舒上疏汉武帝,要求地方政府察求贤才,举为官吏,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这种办法把大批中、下层人士吸收到统治机构中,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如武帝元封五年下“求茂才异等诏”

等。“察举制”一直实行到魏晋南北朝,存在了大概七八百年的时间。

如果把它与科举制加以比较,就很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回事。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招考和报考的方式进行;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由地方州郡的长官负责推荐,并且科目很全面,如“秀才”、“尤异”、“孝廉”、“廉吏”等都有。科举制以文辞、经术等取士,考场发挥得好坏对能否成功起关键作用;而察举制比较灵活,入选的标准也较多,有德行、经术、吏能、功次、文法等。科举制仅仅是一种入仕资格的审查,参加科举的一般不是官吏,并且中了科举并不一定就能入仕当官;而察举制本身就是选官的程序,被举荐的可能是官吏,也可能是平民,只要被举荐成功,立刻就能入仕做官。汉代察举制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以及客卿推荐发展而来的,它对汉朝统治集团吸收人才、加强统治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它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常常出现名实不符的现象,汉代民歌唱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童谣》)。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夕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