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有哪些巨大贡献?

摘要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有哪些巨大贡献?从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在家钻研学问。他特别爱好机械设计,并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和阴阳历算等科学,特别是对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永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有哪些巨大贡献?

从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在家钻研学问。他特别爱好机械设计,并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和阴阳历算等科学,特别是对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永初五年(111),汉安帝听说张衡对于上述科学具有很高的造诣,便征召他入京。到洛阳后,他被任命为郎中,四年后被任命为太史令。张衡担任这一职务,除了在永宁元年到永建元年(121~126)间一度调离外,直到永建七年,未曾升迁,先后长达十余年。太史令的主要职务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还要为朝廷的祭祀盛典选择“良辰吉日”,记录各地发生的灾异、祥瑞等。太史令的职务对张衡进一步钻研天文、历数等科学无疑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自古以来对于宇宙天地的看法就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盖天说”,又称“天圆地方说”。这种学说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伞;地是方的,像一个棋盘。天体永远在地面以上活动,日月星辰附着在天盖上,随着天盖旋转。另一种是“宣夜说”。这种学说认为,天没有一定的形状,日月星辰都浮游在天空之中。还有一种叫做“浑天说”。这种学说认为,天体是浑然一体的,天的形状圆得像个弹丸,地像包裹在弹丸之中的蛋黄,日月星辰都在蛋壳上不停地转动。天和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那样,所以叫做“浑天”。张衡经过深入研究,接受了浑天说。这在当时是比较接近实际的一种见解。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巨大贡献是写了三部天文学的著作—一《灵宪》、《算罔论》、《浑天仪图注》,此外还有一篇《浑天仪说》。在《灵宪》中,张衡大胆地对天象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他认为天圆如弹丸,但这并不是说宇宙是有限的。他从理论上说明,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张衡还对天体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最初的整个空间,是一片寂寞,混混沌沌,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这团元气的清、浊才逐渐分开,轻的上浮为天,重的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相互作用,生育出万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张衡的有些说法自然是不正确的,但在当时的科学认识情况下,这种说法却否定了神创造世界的谬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因素。

此外,张衡在《灵宪》中还对许多天文现象做了正确的解释。譬如,他认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亮光是经太阳照射后反射出来的。月亮围绕着地球不停地运转,当人们看到月亮全部被照亮的那一面时,就是满月。若是月亮一部分黑暗面对着地球,人们看到的只是被照亮的部分。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张衡对日食、月食发生的原理,做了科学的解释。

他认为,当月亮正好与太阳重合时,月在内,日在外,月亮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亮,所以就会发生日食。当月亮进入了地阴,月亮受不到阳光的照射,便会发生月食。这对把日食、月食当成是灾异谴告的官方哲学,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张衡还在《灵宪》中对在中原地区(指他所在的洛阳)能够用肉眼观测到的星数做了精确的统计。指出用肉眼能够看到的较亮的星大约有二千五百颗,叫得上名字的大约有三百二十颗。这个数字和现代天文学家所统计的,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能够用肉眼看到的星数为两千五百到三千颗基本相同。他在《灵宪》中绘制的表明星体位置的《灵宪图》,是我国最早的一张星图。此外,张衡还著有《算罔论》,可能是用数学来推算天文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无法知其详细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阳”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