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东汉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摘要东汉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察举制施行之初,考核比较严格,如发现“选举不实”,不仅被举者不能做官,而且连举荐者也要受到贬秩、免官的惩罚。但是,自东汉光武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察举

东汉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察举制施行之初,考核比较严格,如发现“选举不实”,不仅被举者不能做官,而且连举荐者也要受到贬秩、免官的惩罚。

但是,自东汉光武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察举制度的流弊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察举的人才中,愚顽之辈日益增多。他们不仅不能成为治国有方的廉吏,反而变成蠹害人民的豺狼。

概略地说,其流弊可分为如下三点:1.察举的对象多为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为他们所赏识的儒生和处士。因此,察举人才只能在与当权者有一定关系、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进行。愚顽无能的门阀子弟通过请托、荐谒、贿赂等手段占取名额,进入仕途。尽管在章帝、顺帝时都曾强调严格考核,以后又明令规定侍中、尚书、宦官子弟不得察举,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收效甚微。2.东汉中后期,清议之风盛行,品评对儒生的仕途进退关系甚大。像许劭、郭泰这类社会名流的片言只语就能影响一个人的前程。许多士大夫往往故作姿态,伪装清高;相率让爵、推财、避聘、久丧,以求获得乡曲之誉。其实他们当中,不孝不廉、无才寡德的伪君子大有人在。难怪当时出现讥讽这些人的谣谚:“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甚至“父盗子名,兄窃弟誉,骨肉相绐,朋友相诈,亲戚隔绝,闺门分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3.自和帝开始,东汉中央政权轮流为外戚和宦官所操纵。他们一派势力上台,其亲属、故吏、私党、宾客就一起把持各级政权。尽管在任何一派势力职掌政权时,都有一些“德行高妙”的士大夫为他们装饰门面,但是任人唯亲,实际上已决定了官吏的任免和升迁。显然,察举制度已经失去了它应起的作用,走向没落。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悦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