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鲁昭公与“三桓”之间有何矛盾与斗争?

摘要鲁昭公与“三桓”之间有何矛盾与斗争?公元前542年,鲁襄公卒,太子子野因悲伤过度而天折。季武子拥立公子裯为君,是为鲁昭公。当时,鲁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穆叔不欲立之,说“非嫡嗣,且又居丧意不在戚

鲁昭公与“三桓”之间有何矛盾与斗争?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卒,太子子野因悲伤过度而天折。季武子拥立公子裯为君,是为鲁昭公。当时,鲁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穆叔不欲立之,说:“非嫡嗣,且又居丧意不在戚而有喜色,若果立,必为季氏忧。”在鲁襄公的丧礼上,鲁昭公嬉戏无度,竟“三易衰(U)”。即位后,他又违背周礼,要娶同姓吴国之女为夫人,备受世人责难。与此同时,三桓的势力则达到顶峰,鲁昭公五年(前537),三桓“三分公室”,季孙氏之后季武子、季平子执掌鲁政,独断专横,根本不把鲁昭公放在眼里。

公室卑弱,世族专权,其矛盾冲突自不可避免。鲁昭公十一年,昭公的母亲齐归去世,季平子竟在国丧期间照样阅兵。鲁昭公十七年,鲁国出现日食,以当时人的观点,太阳代表国君,日食意味着国君有难,应该举国祈祷,“伐鼓于社”,季平子却故意阻止。鲁昭公二十五年,在鲁襄公之庙进行大型祭祀活动,而季平子竟让人在庭外歌舞,致使参与祭祀的只剩二人。正如孔子所言:“是可忍,孰不可忍!”鲁昭公忍无可忍,决心寻找机会除掉季氏。而在此之前,三桓内部出现了内乱,势力受到削弱,鲁国不少士大夫对其专权与刚愎自用也有所不满。

鲁昭公二十五年九月,臧氏、郈氏因与季氏结怨而告难于鲁昭公。

鲁昭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与他们联手,发兵讨伐季氏。季平子猝不及防,被围困台上,为救燃眉之急,请求将自己放逐到沂水之上,再请求“囚于”,都没有被允许。无奈最后“请以五乘亡”,即离开鲁国。

鲁大夫子家驹建议鲁昭公接受这一请求,认为季氏执政时间太久,其势力强大,主张穷寇勿追,以防情急生变。而鲁昭公和氏则坚持乘胜追击,试图一举彻底消灭季氏。

叔孙氏的家臣戾得知事变,急忙聚众商议,众人一致认为三桓相互依存,“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于是叔孙氏发兵攻打鲁昭公,昭公之师一战即溃。孟懿子听说叔孙氏取得了胜利,也杀掉鲁昭公派来劝服的郈昭伯。三桓之家共同攻打鲁昭公,鲁昭公见败局已定,便仓皇出逃。

此后七年间,鲁昭公流亡于齐、晋之间,多次想借诸国之力复国,但都没能实现。公元前510年,鲁昭公最终客死他乡。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楠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