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下海”的由来与来历

摘要上世纪末期,人们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弃官经商”之人统统谓之“下海”。“下海”一词如何而来,且看下面这则故事。 据传,清朝一位蔡姓状元被封为京官后,为了彰显自己的乡土之情,意欲为老家做些修桥补路

上世纪末期,人们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弃官经商”之人统统谓之“下海”。“下海”一词如何而来,且看下面这则故事。

据传,清朝一位蔡姓状元被封为京官后,为了彰显自己的乡土之情,意欲为老家做些修桥补路之善事。经与县令商量,决定在村边小河建一座桥,好让乡亲免受摆渡之苦。

县令为了讨好朝廷大臣,立即招兵买马,破土动工,谁知桥桩却怎么也打不下去。老百姓对此议论纷纷,说是“海龙王不同意,故而挡驾使绊子”。状元知悉后,提笔写了一张告示:“建桥本属善举,惟匆忙之中未能面奏龙王,的确有失敬意。为弥补疏忽之过,诚征‘下得海’去的人向龙王代表诚意。当致重谢,绝不反悔!”告示贴出数月,竟无一人揭榜。眼看一天天过去,县令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就对两个衙役下了死令,限其在三日之内一定找到“下得海”的人,否则处以极刑。两衙役夜以继日,四处打探,找了两天半仍一无所获。他们觉得性命难保,便到酒馆借酒浇愁,权当临终诀别。两人推杯递盏,十分惨然。这时,忽闻有人向桌旁独酌的醉汉大喊:“夏德海,到处找你不着,在这儿干甚?”衙役一听“下得海”,真乃喜出望外。这岂非“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遂把夏德海押回县衙交差。县令问曰:“你叫什么?”醉汉懵懵懂懂地回答:“我是夏德海”。县令向状元禀报后,选了个黄道吉日,将其带至海边,用壮行酒灌个烂醉。“下海”仪式结束时,状元一声令下,衙役们便七手八脚地把夏德海投进了滚滚波涛之中。

上世纪初期,上海戏剧舞台上有一出叫《洛阳桥》的戏,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后来,有人便把考虑不周、盲目行事称为“下海”。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俊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