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摘要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六诸侯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起兵反汉,历史上把这次叛乱称为“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爆发的导火线,是汉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六诸侯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起兵反汉,历史上把这次叛乱称为“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的导火线,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诸侯王国土地,但其根源则是西汉专制皇权与强大的诸侯王国势力之间的矛盾,而“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诸侯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帝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汉高帝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诸侯王七人,他陆续消灭了除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刘邦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又在异姓诸侯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诸侯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汉高帝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

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汉高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而对于受封为王的汉高帝诸子,控制很严,有些诸侯王甚至被摧残致死。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汉文帝以汉高帝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汉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汉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徙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爱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汉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汉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间为帝的打算,所以汉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刘兴居于汉文帝三年(前177)乘汉文帝亲自攻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汉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谋反,被废徙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指淮南王刘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指济北王刘兴居拟袭荣阳),今吴又见告矣。”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常山郡,胶西王六县,楚王东海郡;汉景帝三年,又削吴王刘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以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为号召,终于爆发了这次声势浩大的叛乱。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夕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