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什么是“经今、古文学”?

摘要什么是“经今、古文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西汉末期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汉初的经学原无所谓今、古文的区别,哀帝、平帝之际,刘歆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今文”则是由于古

什么是“经今、古文学”?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西汉末期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汉初的经学原无所谓今、古文的区别,哀帝、平帝之际,刘歆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对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别称。

战国以来儒生传经,大都是师徒、父子口耳相传。到汉代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著于竹帛,故称为今文经。汉代的今文经学,《诗》有鲁、齐、韩三家,鲁始于申公,齐始于辕固生,韩始于韩婴。鲁、韩二家汉文帝时立博士,齐诗则于汉景帝时立博士。《书》有欧阳氏、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同出于伏生。欧阳氏汉武帝时立博士。大、小夏侯汉宣帝时立博士。《礼》有大戴(德)、小戴(圣)、庆普三家,同出于高堂生。汉武帝时立《礼》经博士,汉宣帝时分立大戴、小戴为博士,一说庆普也立博士。《易》有施氏(雠)、孟氏(喜)、梁丘氏(贺)、京氏(房)四家,同出于田何。汉武帝时立《易经》博士,汉宣帝时分立施、孟、梁丘为博士,元帝时又立京氏为博士,一说京氏未立博士。《春秋》有《公羊传》和《穀梁传》(崔适《春秋复始》以为《毅梁传》是古文),《公羊》有严氏(彭祖)、颜氏(安乐)二家,同出于胡毋生和董仲舒;汉武帝时立《春秋公羊》博士,汉宣帝时分立严氏、颜氏为博士;《穀梁传》出于瑕丘江公,汉宣帝时立为博士,一说未立。今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公羊学最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有特别尊显的地位。元帝以后,君权衰落,今文经学也随着式微。哀帝、平帝之际,谶纬盛行,今文经学又与之结合,经说的内容更为空疏荒诞。

汉代出现的先秦经籍,相传或出于孔壁,或发自中秘,或献自民间,经文都用秦以前的古文字书写,故称为古文经,其中《易》有《费氏(直)易》,《书》有《古文尚书》,《诗》有《毛诗》,《礼》有《逸礼》

和《周官》,《春秋》有《左氏传》。古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识古”,详于训诂,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在理论上没有重大发挥。但在认辨解释先秦文字的过程中,建立了系统的训诂方法,有一定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尔雅》和《说文解字》。

哀帝建平时(前6~前3),刘歆提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和《古文尚书》于学官,以与今文博士相抗衡。哀帝命他与五经博士讨论,但博士们多不赞成,或不肯表示意见,或说《尚书》二十九篇已完备,或说左氏不传《春秋》。刘歆写了著名的《让太常博士书》,指出今文经传残缺,古文经传可靠,正可补充今文的残缺。措词激烈,遭到今文家们的怨恨和猛烈攻击,其主张没有实现。此后,经学出现了今文和古文两个派别,双方争论前后延续了近两百年。王莽当权时,由于托古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逸礼》、《毛诗》立于学官,后又立《乐经》为博士,《周官经》六篇也立为博士。

东汉光汉武帝时,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共十四博士。建武年间,韩歆又提出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又引起一场争论,最后由汉光武帝决定立《左氏春秋》为博士,遭到今文家的激烈反对,不久废去。终汉之世,古文经没有再立于学官。可是由于古文经学在内容上胜过今文,再加上章帝于建初元年(76)令贾逵自选《公羊》

严、颜的高才生二十人教授《左氏》,八年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业《左氏春秋》、《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又任贾逵的弟子为郎官,学者都欣欣向慕,古文经学的传播日益广泛。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楠”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