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意大利为什么要入侵埃塞俄比亚

摘要在环地中海地区的争霸战争之中,意大利既不是美国也不是法国的对手。而在欧洲大陆,虽然意大利已经把阿尔巴尼亚实际变成了它的保护国,但是这还远远不能使意大利得到满足,它的野心是控制巴尔干地区和多瑙河流域。因

在环地中海地区的争霸战争之中,意大利既不是美国也不是法国的对手。而在欧洲大陆,虽然意大利已经把阿尔巴尼亚实际变成了它的保护国,但是这还远远不能使意大利得到满足,它的野心是控制巴尔干地区和多瑙河流域。因此,意大利曾经在巴尔干国家中积极活动,策动这些国家成立由意大利控制的巴尔干联盟;在多瑙河流域则主要对奥地利和匈牙利施加影响。但是,墨索里尼对这些地区野心虽然大,却难以实现,它遭到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极大反对。

1935年10月3日,蓄谋已久的意大利军队不宣而战地向埃塞俄比亚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军兵分三路,妄图依仗军事优势一举占领整个埃塞俄比亚。当时的埃塞俄比亚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埃军武器装备低劣,又分别隶属于各地的封建领主,在战斗中不但不能协调军事行动,甚至为了保存各自的实力而互不支援。然而,英勇顽强的埃塞俄比亚人民为捍卫国家的独立不怕流血牺牲,给意大利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当意军渐渐逼近埃塞俄比亚首都时,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被迫撤离。1936年5月5日,军事上占有优势的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意大利宣布将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以及厄立特里亚合并为意属东非。

奥地利是奥匈帝国中说德语的居民在一战之后所组成的国家,由于种族和历史的原因,它与德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特殊关系。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两国因为宗教等矛盾关系转而变得紧张起来。希特勒在德国大肆镇压天主教的活动,使奥地利国内的天主教徒改变了原来的亲德态度。对于这种变化,墨索里尼不无兴趣,因为希特勒还把德奥合并作为对外政策的目标之一。意大利担心出现一个强大而危险的北部邻居,还害怕德奥合并会导致原属奥地利、后在巴黎和约上意大利争取到的南蒂罗尔发生的连锁反应而要求回归奥地利,再加上德奥合并对墨索里尼在多瑙河流域的野心是一个致命打击。

因此,意大利极力反对德奥合并,为此1933~1934年意大利开始秘密援助奥地利属于基督教社会党的护国团,企图在奥地利建立一个亲意的政府。而1932年5月上台的以陶尔菲斯为首的基督教社会党和农民党联合政府对内实行法西斯主义的统治,这一政府很合意大利的胃口,使得意大利有机会对奥地利施加重要影响。1934年3月7日,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三国签订一项《罗马议定书》,规定在三国中任何一国受到威胁时,三国将磋商对策,这给意大利干涉奥地利事务提供了依据。

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政策引起德国的强烈不满。希特勒通过多种渠道竭力扶持奥地利的纳粹分子,并与奥地利结成关税同盟,在经济上控制奥地利。陶尔菲斯政府也遭到德国攻击。德国飞机在奥地利上空散发传单,钱和武器也通过走私运到奥地利纳粹分子手中。1934年7月25日,奥地利纳粹分子发动政变,在德国的支持下占领总理府,枪杀了陶尔菲斯,企图夺取政权。这一行动引起意大利极度紧张,墨索里尼派遣4个师兵力开赴意奥边界,意德关系陡然恶化。同年9月,墨索里尼将两国关系的紧张公开化,讽刺德国人和德国支持下的奥地利纳粹主义。

奥地利事件导致意德对立,另一方面却使法意接近。安全问题是法国战后对外政策中的中心内容。《洛迦诺公约》签订以后,法国希望通过斯特莱斯曼寻求与德国的和解。但是,希特勒上台后,形势急转直下。法国曾经想从英国得到支持,但是当时法英矛盾不亚于法德矛盾。因此,法国感到它在大国中是孤立的。恰好在此时,意大利与德国矛盾尖锐化,在共同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这一点上,法意有了共同语言。在法国看来如果能把意大利拉到法国的安全体系中,无疑会增大它与德国抗衡、与英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决定接近意大利。

但是,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也没有再进一步,直到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石油禁运也未实施,其原因除了法国的阻挠外,主要是由于英国也转而对意大利的侵略采取了妥协的态度。英国在国联中造了一些反对意大利的声势,但是一直未采取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其主要的牵制因素是欧洲的局势愈益严重,吸引了英国的注意力。继1935年3月德国恢复义务兵役制后,1936年3月7日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英国还欲借法国和意大利之力对德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抵挡一番。然而,法国的纵容和美国的妥协不仅使意大利加快了吞并埃塞俄比亚的步伐,而且刺激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侵略扩张的野心。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俊”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