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司母戊鼎》铭文有什么特点

摘要“司母戊”的“司”字,有人释作“后”,“后母”即“王母”;也有人释作“祠”,“祠”通“祀”,即祭祀之意。由于武丁之配偶名“戊”,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武丁之子文丁祭祀其母的礼器。20世纪70年代由于妇好墓

“司母戊”的“司”字,有人释作“后”,“后母”即“王母”;也有人释作“祠”,“祠”通“祀”,即祭祀之意。由于武丁之配偶名“戊”,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武丁之子文丁祭祀其母的礼器。20世纪70年代由于妇好墓器物的出土,一些专家认为此鼎系武丁晚期的作品。从艺术风格以及当时国力等多种情况来看,此说很有道理。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墟故地,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呈方形,高133厘米,长112厘米,重875千克,是我国已出土铜器中最重的礼器。

商代的青铜器一般字数很少,多数只记族徽或器主姓名。至西周才有数百字的长铭。此铭也只有三字。“司母戊”三字中的“戊”字从“戈”,“戈”是一种古代兵器,想此字最初当与兵器有关。商代另一金文“父戊尊”中的“戊”字,左侧形象地画出了一个斧形。此铭“戊”字左侧一竖笔,上部尖利,左侧纯用偏锋,使人感到兵器的锋利。“母”字亦为一象形字,像一个人跪着,人的两臂和膝部转折和婉,给人以亲切感。其他金文和甲骨文中的“母”字,胸部都有两个圆点,象征乳房,突出了母性特征。此字已经简化。另“母”与“戊”字相互顾盼,有人欲执戈状,也许是有意作此安排。总之,由于原字采用了毛笔等书写工具,和甲骨文比较,大大丰富了笔画和字形的表现力,增加了抒情色彩。

但是从结字和章法的角度来说,此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司”三个端头都作尖形,整字呈菱形,不太符合审美规律;“母”字过于修长,下部比重过大;三字大小和位置都有不尽合理处。但这些不足都不能掩盖其整体效果:朴拙、厚重,力扛千钧。此铭文气势之雄,不仅在金文中非常突出,就是在整个书法史上也少有匹敌。正像其雄伟、典重的器型一样,较好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夕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