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成都的第二座“少城”建于何年代?

摘要成都的第二座“少城”建于何年代?成都的第二座少城建造于清朝初年。经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成都城池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清初川的巡抚不在成都,而驻在阆中。康熙初年,朝廷命四川巡抚张德地重修成都

成都的第二座“少城”建于何年代?

成都的第二座少城建造于清朝初年。经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成都城池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清初川的巡抚不在成都,而驻在阆中(当时称保宁府)。康熙初年,朝廷命四川巡抚张德地重修成都城,城高3丈,城墙厚1.8丈,门长223里,东西相距9.3里,所以成都有“穿城九里三”之说。

清初统治者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因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为保证住在成都的满蒙古旗人的安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年羹尧主持,在成都西南角专门修筑了一座供旗人居住的小城,这便是成都历史上的第二座少城。少城内设有八旗的重要官府衙门,如将军衙门(四川最高军事长官)、左司、右司、恩赏库、永济仓等。八旗军官兵和家属都住在少城,城内事务由“将军”统管,这时的少城职能与秦时的少城职能正好相反,而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四川总督也无权过问少城之事。

据载,少城中居住的八旗满人和蒙古人,到同治元年时,已达4500余户,13700余人。少城居民享有特权,他们“月赐钱粮,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每年的粮食和生活用品,由成都附近18个州县供给,仅粮食一项每年就多达92万余斤。少城到了清朝末年才逐步开放,将军玉昆为缓和满汉人民之间的矛盾,把少城东南一大片土地辟为公园,对汉民开放,打破了汉人不得进入少城的规矩。这就是成都有名的少城公园,即今天的人民公园。1913年,拆除了少城东边的城垣,而成为东城根街,清代少城的历史就此结束。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俊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