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元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特点?

摘要元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特点?太宗六年,蒙古灭金,北方的科举取士制度彻底停顿,经过八十年,仁宗皇庆二年,朝廷恢复了科举考试。元代的科举考试规模非常小。全国乡试通过而成为举人者,最多

元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特点?

太宗六年(1234),蒙古灭金,北方的科举取士制度彻底停顿,经过八十年,仁宗皇庆二年(1313),朝廷恢复了科举考试。

元代的科举考试规模非常小。全国乡试通过而成为举人者,最多不过三百人,而会试所取最多时只有一百人。一百是元廷所规定的录取进士的最高限额。有元一代,共举行过十六次科举考试,绝大多数都没有录足一百人。元代十六次科举考试,一共录用了进士一千二百人左右。

仅从录取进士的人数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元代科举考试规模之小。

元代的科举考试还体现了元政府鲜明的民族压迫政策。元廷将应试的举子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类,在考题的设置上,“蒙古”和“色目”考生的考题要比“汉人”和“南人”考生的简单许多;而且,前两类考生只需考两场,后两类考生则要考三场。在录取的名额上,各类考生却是相等的,即从每类考生中录取二十五人。由于“汉人”和“南人”考生的数量要远远高于“蒙古”和“色目”考生,再加上考题更难,汉族考生考取进士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如仅江西一处每一次都有数千“南人”参加乡试,而全国“南人”进士的录取名额只有二十五个。

规模狭小和强烈的民族压迫,使得元代的科举制度无法进一步发展,,更无法对元代的政治发生影响。对于元代来说,科举制度实际上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楠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