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明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流弊?

摘要明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流弊?明朝的科举制度尽管很完善,通过科举考试也选拔录用了不少优秀的政治人才,但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流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场舞弊层出不穷。有些考生与考官勾结,在考场上

明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流弊?

明朝的科举制度尽管很完善,通过科举考试也选拔录用了不少优秀的政治人才,但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流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场舞弊层出不穷。有些考生与考官勾结,在考场上作弊,互相交换试卷,或者请人代答、冒名顶替;有些考官为了个人私利,竟将试题高价出卖给考生,或者对同乡人网开一面,徇私舞弊。如著名的画家唐寅就曾被牵涉进考官程敏政科场舞弊案中而被除名,断送了仕进的前程。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一个主考将同乡十三人录取,事发后与副考官一起被贬职。

第二,考试范围过于偏狭,不利于学术发挥。明朝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考四书五经,又主要以朱熹《四书集注》为答题的依据,造成应试者只需背诵一些标准的范文就可以侥幸考中,而不需真正深入地研究学问。很多老师也只教学生如何应考、如何投机取巧,而不是引导学生如何认真地研究学术,因而造成学习风气的严重败坏。

第三,八股取士,埋没人才。明朝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形式十分呆板,埋没考生的个性。八股文不仅讲究对偶排比的形式主义,而且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来“代圣人立言”,不允许阐发个人的思想认识,因此大多是空洞无物的废话。

由于八股是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因此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学生所读的书籍,也大多是流行于社会上的八股文范本,严重危害到真实人才的顺利产生和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悦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