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端午节的由来与来历

摘要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重午、重五、端阳节。端者“初”也,是开始的意思。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五月乃“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初五”自然也就可以写成“端午”了。由于“午月”与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重午、重五、端阳节。端者“初”也,是开始的意思。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五月乃“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初五”自然也就可以写成“端午”了。由于“午月”与“午日中有两个“午”字重复,所以又有人将它叫做“重午”。在古代,人们常把午时视为“阳辰”,于是端午亦可叫作“端阳”,重午又可谓之“重阳”。到了唐代,因避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之讳,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每逢端午节来临,我国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戴香包,有的还要喝雄黄酒,给门上插艾蒿。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一风俗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种说法是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国攻破后,爱国诗人屈原饮恨含悲,于五月五日自溺于汩罗江。人民怀念他,就在这天煮粽子、炸油糕投入江中喂鱼虾,以保屈原尸体不受侵害。

另一种说法起始于戏剧《白蛇传》。说喝雄黄酒可避除瘟疫,防止毒蛇、害虫吞咬。

第三种说法是讲黄巢起义时,曾遇一年轻妇女背着大孩子拉着小孩子逃难。

黄巢始以为她太不仁义,经过询问,方知大孩儿系其兄之子,而小孩子才是她的亲生骨肉。只因大哥死后大嫂改嫁,如将侄儿丢失就愧对于兄长,黄巢听罢,口称义妇,遂拔剑砍下路旁艾蒲,命妇人回家插在门上。同时通令三军:“遇门插艾蒲者,不得伤害”。这妇人回家后告知四邻,家家户户都插上了艾蒲,确保了平安。

第四种说法是,唐朝统治者污蔑黄巢起义军为“神”下凡,遂令举国百姓门挂艾蒲,以防瘟疫。百姓不知有诈,就照此办理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