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易俗社”的由来与来历

摘要名冠西北的秦腔剧社——西安“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艺团体。即使从全世界来看,它也仅次于法国芭蕾舞剧团和莫斯科艺术剧院,而名列第三。 清末民初,陕西修史局总纂李桐轩和孙仁

名冠西北的秦腔剧社——西安“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艺团体。即使从全世界来看,它也仅次于法国芭蕾舞剧团和莫斯科艺术剧院,而名列第三。

清末民初,陕西修史局总纂李桐轩和孙仁玉二人在辛亥革命影响下,联络富于民主与革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创立了西北第一个秦腔团体。他们以改革社会、启发民主为己任,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故取名曰“易俗社”。

易俗社成立后,各类专业队伍发展很快。他们不仅有范紫东、高培支、李义祉和吕南仲等专家编撰剧本,而且有陈雨农李云亭、党甘亭、赵杰民以及唐虎臣、刘立杰等戏曲名流进行教学与排练。仅解放前的37年间,他们就创作、改编了大小剧本560余种,宣传爱国、民主与科学;培养出13期学生600余名。其中出类拔萃之辈不乏其人,如刘箴俗、刘迪民、沈和忠、马平民、苏牖民、刘毓中、王天民、雒秉华、耿善民以及王秉中、李可易、宋尚华等,都在艺术上具有显著的成就。

1923年12月,鲁迅先生看过该社演出的传统剧目《双锦衣》后,曾赠送了一块“古调独弹”的匾额;1936年12月11晚,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这里刚一看完戏,就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解放后,易俗社坚决贯彻党的“双百”文艺政策,事业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3年,他们赴朝慰问了浴血奋战的志愿军;1959年,巡回13个省市演出,并到福建前线进行义演;以后又把《火焰驹》《三滴血》搬上银幕。现代戏《西安事变》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后,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

易俗社可谓人才济济。除了创业时期的老一辈演员外,冀福记、任炳汉、张咏华、萧若兰、陈妙华、全巧民、尹良俗、郭葆华惠敏丽、王荣华等,都是演出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名冠三秦。改革开放以来,又涌现出戴春荣、张保卫、侯红琴、李淑芳、韩丽霞等一大批令人称颂的后起之秀。其中戴春荣还获得了中国首届戏曲“梅花奖”。

大约2010年前后,随着西安市文艺体制改革的兴起,原来的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以及五一剧团,一起合并为西安市秦腔剧院。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