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铸刑鼎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摘要铸刑鼎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春秋以前的州律掌握在贵族手中,从未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了产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而“铸刑书”,这是首次公布成文法典,晋国叔向曾致信子产予以责备。鲁昭公二十九年(前

铸刑鼎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春秋以前的州律掌握在贵族手中,从未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了产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而“铸刑书”,这是首次公布成文法典,晋国叔向曾致信子产予以责备。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晋国大夫赵鞅、荀寅带领军队在汝水旁边筑城,同时征收二百多斤铁器来铸造一个鼎,把范宣了当政时期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于世。这一举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孔子就对此做了激烈的抨击。因为在这以前,是贵族垄断政权,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贵族犯法,按照规定一律给以减免刑罚,这就是所谓的豁免权。后来法制精神首先在军事上产生,不少国家的卿大夫小于违反军纪而被处死。但是在其他方面,去制对贵族的约束仍然十分薄弱。随着晋国的“铸刑鼎”,即法律条文的公布,人们可以用它作为量刑的标准,对于贵族的任意生杀予夺之权有了一定的限制,既反映出春秋时代王室衰微、公室卑弱的社会现实,也表明当时之人对法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可谓历史的一个进步。

惜的是。晋国的刑书以及郑国子产所铸的刑书,今天都已失传。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原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