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哪些币制改革?

摘要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哪些币制改革?汉初,币制混乱,所铸的各种铜币承袭秦制,文虽仍称半两,但实际重量远较半两为轻。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另一方面,民间私铸者多,钱质恶劣,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哪些币制改革?

汉初,币制混乱,所铸的各种铜币承袭秦制,文虽仍称半两,但实际重量远较半两为轻。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另一方面,民间私铸者多,钱质恶劣,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私人铸钱。汉武帝即位后,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大量铸钱,民间也私自铸钱。因盗铸有重利可图,致罪者虽多,却无法禁绝。为了稳定经济秩序,从建元元年至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共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

汉武帝建元年间,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币制改革发生在建元元年。《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行三铢钱”。颜师古注曰:“新坏四铢钱,造此钱也,重如其文。”第二次是建元五年“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实际上是恢复汉文帝时期的四铢钱。这次改革由于盗铸,并造成“钱益轻薄而物贵”,“远方用币烦费不省”而未成功。

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政府企图借铸钱之利以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也企图用更换新币的办法限制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需巨款赈贷。汉武帝进行了第三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造白金(银锡合金)币及皮币(未广泛流通)。与此同时,销毁了汉文帝时的半两钱(四铢钱),另铸“文如其重”的三铢钱,以广流通。法令虽严禁私人铸钱,但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轻,易作伪诈,盗铸现象仍然盛行。因此元狩五年(前118)春,罢三铢钱,改行五铢钱。这是第四次改革。其特点是铸钱技术有了显著改进,但由于这次铢钱是令郡国铸造,各地从中取利,钱多轻,私人盗铸者亦多。所以又出了问题。五年间,汉因盗铸钱币遇赦免死的有几十万人,自首赦罪的有一百多万人。

元鼎二年(前115)的第五次改革,为了克服郡国铸钱的弊病,始集中铸钱,由京师钱官铸赤仄钱。以精铜精工制成,一枚当郡国所铸的五铢钱五枚使用,规定赋税、官用必须用赤仄钱。未久,白金终废不行,赤仄钱因与五铢钱比价不合理,私铸更多,使用不便,币制混乱,依然如故。

元鼎四年(前113),进行第六次改革。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汉武帝决定克服过去铸币权不统一,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重量不一致这两大弊端,进行彻底的币制改革:取消郡国铸钱权,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设在上林苑的钟官、技巧令(一说为均输)、辨铜令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钟官直接掌管铸造,技巧主刻范,辨铜负责原料供应及检验铜的成色。这种新币名为“三官钱”(又称“上林三官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旧币一律废罢,并责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的钱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新币选料严格,以铜范为母范翻铸之钱大小、式样一致,真正做到重如其文。新的五铢钱不惜工本,私人铸造很难,无利可图,禁令又很严格,所以盗铸之风一时衰息。货币混乱的问题终于获致解决,币值得以长期保持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货币统一以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进一步获得了经济上的保证。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