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西汉“策试”有哪些形式?

摘要西汉“策试”有哪些形式?“策试”是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问”。策试作为一种正式的考试方式,最早始于汉文帝的策试贤良。汉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命令各地举荐贤良方正能直

西汉“策试”有哪些形式?

“策试”是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问”。策试作为一种正式的考试方式,最早始于汉文帝的策试贤良。汉文帝二年(前178)、十五年两次下诏,命令各地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亲自对举荐者采用策试的方式进行考试。

汉代的策试,可分为对策与射策两种。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策试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王朝往往因灾异、动乱而下诏特举,使应举者对策进言。君主常常亲自主持策试并阅读策文。所以,“对策”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在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一般都属于特科,实行对策。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第一”或“高第”。参加对策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晁错,就是在文帝十五年的贤良方正考试中,被选拔出来的。汉武帝时也下诏全国察举,董仲舒、公孙弘皆应试策试,公孙弘因为“对策”出色,而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宰相;而董仲舒在其“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实行。

所谓“射策”与对策的性质相同,而形式略有不同:“对策”是针对皇帝提出的政务问题,而陈述自己的看法;“射策”则是由主考者把试题分别写在不同的简策上,覆置案头,由应试者自己拈取其一,叫做“射”,然后根据取到的试题作答。西汉时“射策”分甲、乙、丙三科。

颜师古以为汉人出题时依题之难易而预设甲、乙等科,而《汉书音义》

则以为出题时不分科,到评卷时依成绩高下分科。答题不合格,当时称为“不应令”或“不中策”。落选的可以再射,西汉时匡衡射策多次都不中,直到第九次才中丙科。汉人分科的目的,是为了择优录取,按成绩安排中选人的官职。如中甲科者可为郎中,中乙科者可为太子舍人,中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汉代时射策的题目,都和经义有关。汉代射策之法,一般应用于太学诸生的考试,选补博士以及明经、察举的考试。

关于汉代以策取士,《汉书》所载甚多,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策试,往往亲拟策试试题,甚至亲自干预人才选拔。如《汉书·晁错传》说:“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公孙弘参加对策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为第一”。可见当时皇帝不但亲自出策试试题,还评阅对策卷子,并对考官评定的名次重新审定。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俊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