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鸣放礼炮的由来与来历

摘要鸣放礼炮是国际上一种惯常的外交礼节。世界各国每逢贵宾到访,都以鸣炮表示敬意。 其实,这一礼仪还起源于英国海军。相传400多年前,英国战船上的大炮是前膛炮,放一炮后不能马上装填弹药。因此,当战船驶

鸣放礼炮是国际上一种惯常的外交礼节。世界各国每逢贵宾到访,都以鸣炮表示敬意。

其实,这一礼仪还起源于英国海军。相传400多年前,英国战船上的大炮是前膛炮,放一炮后不能马上装填弹药。因此,当战船驶入他国港口或在公海和外船相遇时,为表示没有敌意,便自动将膛内弹药放空,对方也相应以鸣炮回敬。

久而久之,鸣炮便成为国际惯例,成为盛大庆典以及隆重的迎宾仪式上常用的一种礼节、礼遇。

以前,最大的战舰也只能装21门炮。因此鸣炮21响就是对国家元首的最高礼遇。1874年,美国正式启用这一礼仪。除此之外,鸣炮还有19响、17响、15响和13响的,以贵宾身份的高低而不同。当时远洋航行忌讳双数,故鸣炮只能用单数。现在情况有所变化,一些国家也有鸣双数的。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各国不尽相同。英国君主诞辰鸣62响,议会开幕、闭幕鸣41响;美国国庆时鸣炮50响,表示每州一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28周年。此时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也刚刚开过,会议共有45个政治单位的代表和9方特邀代表参加,共54个方面的人士。因此,排54门大炮一齐鸣放28响。以后每逢国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活动时,也都鸣放了礼炮。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悦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