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麻食的由来与来历

摘要麻食为关中人常吃的一种面食。它是以水和面擀成圆片切成条,再剁成小块状,用拇指一个个推搓而成的。由于它形似猫耳,故俗称“猫耳朵”。 “猫耳朵”推搓完毕,还须与菜肴烩成一锅食用。制作菜肴时,将肉丁、

麻食为关中人常吃的一种面食。它是以水和面擀成圆片切成条,再剁成小块状,用拇指一个个推搓而成的。由于它形似猫耳,故俗称“猫耳朵”。

“猫耳朵”推搓完毕,还须与菜肴烩成一锅食用。制作菜肴时,将肉丁、豆腐以及红白萝卜丁配以黄豆、黄花、木耳、粉条及葱花,炒好备用。上述程序完成后,即可将麻食放入开水之中煮熟,再将菜肴倒进搅匀即可。食用时,加些香菜末和油泼辣子,尤觉美不胜收。

喜食麻食者甚众,知其来历者却不多。据考证,元代忽思慧所撰的《饮膳正要》里,就记载有麻食。他说:“秃秃麻食,亦作手撇面。以白面作之,羊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酪香菜末。”明人所撰的《居家必用事类大全》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

上述史料说明,早在元、明时代,麻食已流行与民间,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

“麻食”一词,亦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译音当时的麻食制作之法,与现今基本无异,而且可以煎炒或加菜调酸汤食用。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原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