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为什么有人嘲讽种放“出处之迹”?

摘要为什么有人嘲讽种放“出处之迹”?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他爱读书,不爱说话,七岁就会写文章,小的时候就不愿和别人一起玩要。父亲曾让他考进士,他认为自己学业无成,没有去考。

为什么有人嘲讽种放“出处之迹”?

种放(?1015),字明逸,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爱读书,不爱说话,七岁就会写文章,小的时候就不愿和别人一起玩要。父亲曾让他考进士,他认为自己学业无成,没有去考。父亲死后,家里兄弟几个都去当官了,只有种放和母亲隐居在终南山上,住在茅草屋里,靠给别人讲学得来的钱奉养母亲。他会修炼之术,经常在山林里喝酒赏景,吟诗弹琴,自得其乐。

淳化三年(992),朝廷征召种放,种放的母亲不高兴地对种放说:“我常劝你不要聚众讲学,你就是不听。既然已经隐居了,还要那些文饰的东西干什么?如果你不好好在这儿待着,真要去做官的话,我就一个人躲到深山里去。”于是,种放借口自己有病,没有应召。

种放的母亲去世后,朝廷又屡次召他出山,于是他在咸平五年(1002)去京师,从此以后就经常在京城住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山林里。因此,有人潮讽他有“出处之迹”,意思是说他不是真正的隐士。有一次宴饮时皇上让群臣做诗助兴,杜镐平时不会做诗,就朗诵了一篇六朝时孔稚圭写的《北山移文》。这篇文章是讽刺那些靠隐居获得名声的假隐士的,杜镐用来讥讽种放。

种放一生没有结婚,本来喜欢安静,但是自从得到皇上的宠幸之后,就喜欢乘坐华丽的舆车,穿着华贵的衣服了。他买了很多地,谋取私利,还纵容手下人为非作歹。他不止在一个地方置办了田产,所以经常出入于各个地方,每次出门都乘坐驿站的快马,路上还经常打骂驿站的小吏。

从种放的这些行为来看,有人嘲讽他“出处之迹”是有一定道理的。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楠”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