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在路上》这部小说有什么特点?

摘要《在路上》这部小说虽然是按照现代主义方法创作的,却不失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则属于一种“即兴式”,作家随兴之所至,并不顾及什么构思,布局,情节,只是漫无章法地记叙几个人不停地流浪,写他

《在路上》这部小说虽然是按照现代主义方法创作的,却不失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则属于一种“即兴式”,作家随兴之所至,并不顾及什么构思,布局,情节,只是漫无章法地记叙几个人不停地流浪,写他们的生活和见闻,属于垮掉派文学武库中典型的“自我表现”型作品。另外,全书结构松散,人物形象隐晦不明,充分展示了该流派所崇尚的反英雄、反情节、反结构等反传统的特点。小说的语言丰富多彩,或轻快流利,或激烈狂热,或哀怨忧切,把叙事、议论、抒情融铸在一起。书中的叙事主人公又始终怀着某种感伤主义的情思在幽幽地独白,往往使读者的心弦不自觉地被拨动,为之回肠荡气,为之扼腕痛惜。作者本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自己对于事物的自发的印象具有无比的价值”,于是,他把这部小说称为一种“自发式散文写作法”,作为他极力提倡的“快速写作法”的试验。所以,《在路上》一经发表,即刻吸引了当时美国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和青少年,几乎人手一册,成了“垮掉的一代”青年的“生活教科书”。对于凯鲁亚克一一这位传奇式人物,批评界的褒贬不一,生活放浪,行踪不定,最后走向了毁灭。按照一位评论家的说法,他的一生本身就像一件艺术品,一幅动作画和一首爵士乐。凯鲁亚克的一生和“垮掉派”对性生活的体验,吸毒的试验,对精神秩序、社会秩序的惊人的蔑视,以及对美国生活包括创作所提出的大胆而往往是幼稚的希望——很少得到批评家的一致看法。不论动机如何、出发点如何,凯鲁亚克及“垮掉派”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颓废的表现,是消极的,因此也是不可取的。然而,作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凯鲁亚克在美国文学史或思想史上均具有相当的影响,值得我们有所了解。

虽然死去已有35年,但杰克·凯鲁亚克仍旧是全世界众多青年的精神偶像。最近,凯鲁亚克的早期日记选出版,对于那些渴望了解其思想的人们来说,这是多年后的一个惊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夕”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