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筷子与烹调的由来与来历

摘要筷子是我们祖先发明的重要餐用工具,也是华夏文明的有力见证。远古时候,人们吃饭常用手抓。为了避免炙烫,偶尔辅以小棍相助。经年累月这般去做,慢慢学会了挟食的本领。一根小棍经过“升级”为两根,这就是“筷子”

筷子是我们祖先发明的重要餐用工具,也是华夏文明的有力见证。远古时候,人们吃饭常用手抓。为了避免炙烫,偶尔辅以小棍相助。经年累月这般去做,慢慢学会了挟食的本领。一根小棍经过“升级”为两根,这就是“筷子”。

不过,它的原名并非“筷子”,而叫“挟”。汉朝改为“箸”,隋唐又称“”。

“箸”与“筯”都与“滞”“住”相谐,有停止之嫌故为民间所忌讳。后来改为“快儿”,取不断前进之意。时至宋朝,鉴于“快儿”一般均系竹子所制,遂在“快”上加竹头。“筷”子从此应运而生,至今未变。

说起烹调,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彤鱼氏是轩辕黄帝第三个妻室,她在黄帝宫里专管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一年,黄帝宫里很多人因吃生肉闹肚子。宫内名医岐伯、俞夫用很多办法都未治好,黄帝为此经常闷闷不乐。

有年夏天,打猎能手于则和彤鱼氏一起带人上山打猎。他们钻进一片茫茫森林后,天气突变,一个炸雷,森林起了大火队员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危急关头,熟悉地形的于则突然想起半山腰有个洞穴,便带领大家钻了进去。

这时,山上浓烟滚滚。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烈焰飞起十余丈。他们个个浑身打颤,毛骨悚然。仅仅一天时间,整个森林就变成一片灰烬,散发着浓浓的臭腥味。

于则发现洞外不远一块大石板上,躺着两只野羊一头野猪,均已被火烧焦。便迅即跑过去,把烧死的野羊用手一提,只见它全身碎烂。他又提起羊腿闻了闻,除过焦味外还特别油香。于是便把两只野羊的前后腿拿到彤鱼氏面前说:“这是烧死在石板上的野羊,你尝尝,特别好吃。”彤鱼氏尝了一块,感到确实不错。

吃完后,彤鱼氏对大伙说:“今后凡打回的猎物,先不要生吃,都先放在石板上烧烙,等烧熟后再吃”。

彤鱼氏这次上山打猎,虽然遭受了一次磨难但却开辟了人类吃熟食的新纪元。回到黄帝宫,她整天带领身边女子上山挖石板。彤鱼氏叫大家把石板支起来,从下面用柴烧。等到将石板烧热烧烫后,再把打回来的各种猎肉切成薄片,放在石板上左右翻动,连烙带炒。为了防止手指烫伤,彤鱼氏砍了很多竹子,用竹棒直接翻炒。于是,所有村落都开始照此操作。

人们纷纷议论说:“嫘祖教会了我们养蚕;彤鱼氏教会了石板炒肉;方雷氏创造了梳子,教会了我们梳妆打扮。我们只有好好听从黄帝的话,来报答她们对先民的恩德。

这就是人类烹调、烹饪和使用竹棒当筷子的开端。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