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七星山上的八百壮士墓和三将军墓里埋的是谁?

摘要七星山上的八百壮士墓和三将军墓里埋的是谁?1944年日军向豫、湘、桂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企图打通中国南北运输线,以运送其掠夺来的物品,支持日益吃紧的太平洋战场。日军连克河南、湖南,只是在湖南衡阳遭到中

七星山上的八百壮士墓和三将军墓里埋的是谁?

1944年日军向豫、湘、桂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企图打通中国南北运输线,以运送其掠夺来的物品,支持日益吃紧的太平洋战场。日军连克河南、湖南,只是在湖南衡阳遭到中央军第十军的顽强抵抗。

长沙大火之后,日军近7个师团、15万兵力、300多辆坦克、30余架飞机、大量重炮于1944年秋天集结于桂林一线,准备进攻桂林。

首战之后,桂北重镇兴安失守,蒋介石下令枪毙了撤出兴安的嫡系中央军一师长,然后严令死守桂林三个月。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不愿将桂系主力全部耗尽于桂林的小诸葛白崇禧以互为掎角之势的名义将桂系主力撤出桂林,仅留缺少一个团的第三十一军第一三一师和兵力仅相当于一个团的第四十一军第一七○师共约1.2万人守桂林。这意味着理论上留守桂林者必死。当时城防司令韦云淞为白崇禧所指定,但参谋长却是由从平桂矿闻讯赶来主动请缨的前桂系少将(因内战时打断了一条腿,时任开矿文官)陈济恒担任。

1944年10月28日,日军十几万人马大举进攻桂林,惨烈的桂林保卫战开始。

尽管中国守军加上后来从各地自发进入桂林城的广西地方民团,总兵力不到2万人,没有坦克、飞机,只有加农炮2门、山炮12门、高射炮4门、战车防御炮4门,而且大部分广西民团和少部分桂军士兵拿的还是土枪,但是大家全都抱着与桂林共存亡的必死决心,士气十分高涨。由于立足于与日军打巷战,中国守军把所有的房子都修成了碉堡,在所有的路口都建了防御工事,所有的水井都下了毒,实行焦土抗战。广西地方民团更是组成了数千人的敢死队,身绑手榴弹或者炸药,准备用自己的身体炸毁日军的坦克和登陆艇。·

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桂林东郊的猫儿山、屏风山、七星山(含月牙山与普陀山)、穿山等四个据点进攻,分散驻守四山的桂军一三一师一三一团血战到底,无一人投降。11月4日,屏风山、猫儿山、穿山等阵地相继失守,日军开始从东、南方直接进攻桂林城,并且派登陆艇试图从水路攻击桂林,桂林守军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日军曾经27次冲入桂林市中心,都因为陷入巷战的泥潭使得损失惨重而不得不撤出。日军从漓江迂回进攻桂林,但是被桂军准确的火力杀伤大半,地方民团敢死队甚至身上绑上手榴弹划着竹排去炸毁日军的登陆艇,日军仅仅在漓江上就付出了阵亡7000余人的代价。

日军第五十八师团师团长在日后的战报中称:“我师团在桂林遭到了广西当地土著武装的顽强阻击,这些土著武装的装备虽差,但是极为凶悍,至死决心甚浓,其勇猛为我军远远不及,我军士气低落到极点……”日军下级军官也有过这样的记录:“自小听说桂林景色宜人,为世之罕见,但今日我军遭到了自战争以来最凶猛的抵抗,城中到处都是枪声,到处都是地雷,全城都在肉搏,我大队900余人在战役结束后仅剩70余人,且多为伤兵,在战后从敌军死尸上发现桂林之敌军的武器竟然大多为我日本国四十多年前已淘汰的火枪,如此简陋的武器居然令我们遭受如此巨大的伤亡,虽为敌人,但亦为之忠勇精神而感慨。”

11月7日,日军见强攻伤亡巨大,便使用了大量的毒气弹攻击桂林各处守军阵地,守军中大多数没有见过毒气,不知道躲避,导致官兵大量中毒死伤。其中三九一团残部在寡不敌众、久战无援的情况下,由覃姓团长率团指挥所、一营指挥所、一连、三○三机枪连、输送连、特务排、防毒排、山炮排、野战三医院共计官兵、伤员800余人,撤入普陀山半山的七星岩内,继续顽强抵抗。围山后的日军先是对隐藏在七星岩内的中国军队采用常规武器进行进攻,遭到失败后,恼羞成怒的日军,先用山炮猛轰岩口,继倾大量汽油,烟熏火燎,用火焰喷射器向岩内喷射,最后竞然违反日内瓦国际公约,悍然使用了毒气瓦斯弹。除团长带几个护兵侥幸从七星岩支洞突出重围外,800名壮烈忠勇的中国士兵集体以身殉国。抗战胜利收尸时,白骨显示,岩口不少守军遗骸仍保持着举枪射击姿态。现普陀山半山博望坪处的八百壮士墓即为三九一团的这800名烈士白骨合葬墓。

激战10天后,漓江东岸被日军占领,日军还在东郊制造了熏死我一村村民的白骨洞事件。在伏波山被日军渡江偷袭失守,反复争夺无法收复的情况下,呈南北一线形状的桂林市区被日军腰斩,势不可为,城防司令韦云淞于10月9日下令弃城突围。接令后,一三一师师长阚维雍在东镇路师指挥所内举枪自杀,实践了战前“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的铮铮誓言。突围过程中,三十一军少将参议吕旃蒙率一个排为掩护司令部西撤,死守侯山坳,与追来的日军血战不退,全体壮烈殉国。而断腿将军陈济桓在西郊突围时遭遇敌人火力严密封锁,不幸中弹。负伤后,他在一张名片的背后写了几行字,交给身边的卫兵。名片背后写着:职右臂受伤,不能脱离战场,决定自杀成仁,以免受辱。

1946年桂林光复后,全城军民为三将军公祭3天,在花桥头的孤峰芙蓉石上镌石,以山作碑纪念三将军(不幸此山碑铭文“文革”时被铲去,代之以“文革”口号)。国民政府追提阚维雍为中将,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建阚维雍、陈济桓、吕旗蒙“三将军墓”,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为墓塔题字以悼忠魂。

1984年,阚维雍、陈济恒、吕旃蒙三位英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追认为烈士,“文革”中被毁的三将军墓亦全部修复,三将军英魂与将军的八百忠勇部下忠魂在博望坪长相厮守,年年清明,桂林人均到此扫墓,追悼英灵。

桂林保卫战中国守军1.2万人战死,7000多人因为中毒昏迷不醒而被日军俘虏。桂林战役后,在美丽的漓江近5公里的江面上都是中日两军的尸体,战役之残酷可见一斑。日军战地指挥官在后来递交给大本营的战报中说:“皇军在桂林之役中战死1.39万余人,伤1.91万余人,失踪300余人,其中阵亡9名大佐级别的联队长、31名中佐级别的大队长、近100名中队长和小队长,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为我一生中所经历到的最惨烈的战役,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楠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