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留青竹刻因何得名

摘要留青竹刻因何得名留青竹刻,俗称“皮雕”,就是在竹刻时只留竹子青筠的一种雕刻技法,通常为浅浮雕,所用之材为成长数年的腊月毛竹。施艺时,将纹饰以外的竹青剔去,仅露出纤维状竹肌。由于竹青与竹肌在质地、色泽上

留青竹刻因何得名留青竹刻,俗称“皮雕”,就是在竹刻时只留竹子青筠的一种雕刻技法,通常为浅浮雕,所用之材为成长数年的腊月毛竹。施艺时,将纹饰以外的竹青剔去,仅露出纤维状竹肌。由于竹青与竹肌在质地、色泽上的明显差异,故作品能取得笔墨神韵般的艺术效果。这种竹刻,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随着年代的逐日推移,青筠处泛黄,其图案显示的独特韵味也会越发神奇、古朴。

留青竹刻最早起源于唐代的金银器镂錾及石刻浅雕工艺,至明末清初才盛行。据实物考证,我们迄今所见最早的留青竹刻实物,是一支唐代的管乐器“尺八”(古代的竹笛,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它长43.6厘米,吹口口径2.32厘米,由三节竹子做成,正面有五个压孔,背面一个。整支“尺八”布满留青雕花纹饰,有仕女、花卉、树木、禽蝶等;正面的两仕女,一俯首摘花,另一作张袖之状;背后亦有两仕女,一执扇,另一坐弹琵琶;整幅图案,形神兼备,刻画细腻,极具唐代风格。

据史书记载,在我国历史上,把留青竹刻工艺推到一个崭新层次的当属明代竹刻家张希黄。张希黄,字希黄,号宗略,浙江嘉兴人,后人称之“留青圣手”。

张希黄剔地阳纹的留青竹刻法与唐代的“尺八”不同。他是在极薄的竹筠上,用全留或多留、少留或不留等多种技法,来表现画面的丰富层次,刻画出深浅浓淡之变化,刀法娴熟、形象生动,极具中国画的墨韵。同时,他借鉴绘画艺术表现的青山楼阁,工精绝伦。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山窗竹影”竹笔搁,长19.1厘米,宽5.8厘米,整幅画面展现了江南乡野庭院的美景:远山峰石秀峭,庭园翠竹掩映,大门敞开,门前一人,躬腰在清扫,窗明几净,空旷恬静,给人一种远避尘嚣的宁静之美。笔搁上端空白处还镌刻了一行诗句:“试笔山窗竹影凉,闲临小字模鹅章,空巢燕子时飞过,带得新花落纸看。”下有“张宗略”与“希黄”阴阳文印各一方。

张希黄的传世之作不少,皆细致工妙,精美绝伦。其中尤以“山水楼阁”笔筒最为典型。

笔筒所呈色泽浓淡有致,所刻画面由近处的楼阁与远处的山峦组成,楼阁檐牙高啄,廊腰缦回,山峰层峦叠嶂、危岩嵯峨,一近一远,相互映衬,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洋溢着浓厚的文人气息。

继张希黄之后,习留青技法的人甚多,尤以清代中期的尚勋造诣最高,其次如民国时期浙江吴兴的金西崖、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和无锡的张韧之等。

留青竹刻一般有笔搁、屏芯、笔筒、香筒、诗简、扇骨、虫具、文具等,其中尤以笔搁居多。它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