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过桥米线”中的“米线”是如何过桥的

摘要“过桥米线”中的“米线”是如何过桥的过桥米线,是云南的特色食品,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吃法独特、独具风味而闻名中外。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传说也有好几个版本。传说一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

“过桥米线”中的“米线”是如何过桥的过桥米线,是云南的特色食品,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吃法独特、独具风味而闻名中外。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传说也有好几个版本。

传说一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城外有一个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其贤惠的娘子常常做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经不热了。后来在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作料和米线待到吃的时候再放,味道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熬成清汤,上覆厚厚鸡油;将米线在家烫好,把配料切得纤薄;到岛上后再用滚油烫熟,之后加人米线,吃起来相当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经过一座桥,也为了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经历代滇味厨师的改进创新,“过桥米线”渐渐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传说二相传云南米线是由清朝时云南省建水县进士出身的李景椿所创。

清道光年间,建水东城外太史巷有个厨师叫刘家庆。他在鸡市街头处开了一家名叫“宝兴楼”的米线馆。一天清早,一个举止文雅、穿着讲究的人来到他的馆中吃米线。他要求刘家庆照他介绍的方法做出汤来配米线吃。其方法是,把生猪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后放进一个大碗中,舀上一调羹熟猪油淋在猪脊肉薄片上,并盖上几片地椒叶子,然后再舀一大勺滚烫的草芽鲜肉汤氽入碗中,另用一个碗盛米线。店主人照此做好后,这顾客先用筷子在汤中搅拌片刻,再将米线挑入汤碗中吃。此人名叫李景椿,多年来在外省做官,回乡后他仿照外省人“涮锅子”的吃法吃米线,味道异常鲜美。刘家庆对他的这种吃法感到很好奇,便询问起来。李景椿回答说:“我从桥东(锁龙桥)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是吃过桥的米线。”随后,刘家庆采用李景椿介绍的方法做米线,并以李景椿说的“过桥”来命名,“过桥米线”由此而来。

传说三从前有个书生,喜欢游玩,不愿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

夫妇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丈夫不爱读书深感忧虑,于是就对书生说:“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不想为妻儿争气吗?”书生听后,深感羞愧,便在南湖建了一个书斋,独居苦读,贤惠的妻子每日三餐都送饭到书斋。书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消瘦。妻子很是心疼,于是宰鸡煨汤,切好肉片,备好米线,准备给书生送去。儿子年幼,将肉片放进汤里,母亲只好迅速把肉片捞起来,发现已经熟了,尝了一口觉得味道很香,非常惊喜。于是她就立刻提着食物送往书斋,但因为操劳过度,晕倒在南湖桥上。书生赶过来看见妻子已醒,汤和米线倒是都完好,汤面被浮油罩住了,没有一丝热气,以为汤已经凉了,用手捂汤罐,灼热烫手,觉得很奇怪,便问妻子是怎么做的,妻子据实以告。书生听后说,这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这事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过桥米线中的米线就是这样“过桥”的。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原”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