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乾陵61尊石人像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摘要乾陵61尊石人像的身份到底是什么?《陕西通志》卷71载“高宗之葬,诸蕃酋来助者甚众,武后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其事,刻之以夸耀后世也。”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视石人像是参加唐高宗李治葬礼的少数

乾陵61尊石人像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陕西通志》卷71载:“高宗之葬,诸蕃酋来助者甚众,武后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其事,刻之以夸耀后世也。”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视石人像是参加唐高宗李治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或者特使,习惯上称他们的石刻像叫“六十一王宾像”。

近年来,乾陵文管所的专家们经过大量研究,推翻了这一说法,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不应该称“王宾”,而应该称“藩王”或“藩臣”。理由是:第一,从可以看出石人衔名的36尊石人像研究结果看,以客使身份和王宾身份入围者共五六人,绝大部分均是在“质子宿卫制度”的制约下,来到长安的。所谓“质子制约制度”,是指唐代的各属国为了体现对大唐的忠顺,派自己的亲王或子弟入质京师,宿卫宫城。这个制度既是大唐“统制四夷”的真实写照,也是各藩国“依唐如父母”的真情表露。第二,在可考的石人像中,带“故”字的颇多。以61尊石人像两侧石人第一排靠北的阿史那弥射石人像为例,此人死于唐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李治却死于唐永淳二年(683年),前后相差20年。因此,一律称他们是参加高宗李治葬礼的“王宾”是不对的。第三,以客使身份到长安的三位藩人,他们的目的不是参加高宗李治的葬礼,而是求婚和亲。第四,立石人像不是他们的发明,而是仿照昭陵制度设置的。为再现唐太宗李世民“四夷宾服”的状况,将14个少数民族首领的像立于昭陵。唐高宗百年后,武则天效仿昭陵制度,立石人像于司马神道上,目的是“夸耀后世”。选择的石人像只要身份合格就行,而无所谓健在或去世。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熙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