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白居易为什么一生仕途坎坷?

摘要白居易为什么一生仕途坎坷?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后迁居于下邦。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贞元十八年又考中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从一开始

白居易为什么一生仕途坎坷?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人,后迁居于下邦(今陕西渭南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贞元十八年又考中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从一开始,白居易怀着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抱负投入到政治生涯中。宪宗元和元年(806),他与好友元稹仔细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写出了《策林》七十五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吏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同年四月,白居易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对策语直,入第四等,授整屋(zhouzhi,今陕西周至)尉。县尉的职责是“拜送长官”,“分判众曹,收率课调”,白居易不愿去压迫百姓。元和二年,白居易被召回长安,授翰林学士。次年,除左拾遗。左拾遗为谏官,正是他乐于担任的工作,在任左拾遗的几年中,屡屡上疏针砭时弊,并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直谏,极言宪宗之误。宪宗心中不乐,对宰相说:“白居易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在难以忍受。”因为家贫,元和五年改任为京兆府户曹参军,第二年因母病故回乡守制。元和九年,白居易“丁忧”(守丧)期满回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赞善大夫是一个闲职,职务只是陪太子读书,却无权过问朝政,但这并不能阻止白居易。元和十年春,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

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宰相在京城被杀,是藩镇对朝廷的莫大蔑视,更是朝廷的奇耻大辱,但满朝文武惮于藩镇威势,竟无一人敢上疏提出对策。白居易出于义愤,不顾不能先于谏官奏事的朝规,首先上疏请求追捕凶手,因此激怒朝中与藩镇勾结的官吏,将白居易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是诗人仕途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白居易一直徘徊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矛盾之间,但他仍然关心社会现实,渴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元和十四年,白居易奉调回京,任司门员外郎,后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十二月,爆发了“使酒骂座”

事件。李景俭等人因不满朝廷在出兵讨伐藩镇叛乱时的无能,借酒闯入中书省,直呼宰相之名,面数他们的过失。事后李景俭等人均被贬黜出京。白居易虽极力上疏营救,奈何不果。同时,他的好友元稹又因积极主张讨伐河北藩镇而开罪于权贵,被贬为同州刺史。白居易深感回天乏力,自请出为外任。长庆二年,他被任为杭州刺史。宝历元年(825)又为苏州刺史。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官员,他仍力所能及地为百姓做一些好事。会昌二年(842),白居易坚持辞去太子少傅官职,以刑部尚书致仕,结束了他长达四十年的仕宦生涯。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熙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