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百科大全 > 百科大全

贵州为什么会有步移景变的地下岩溶地貌风景?

摘要贵州为什么会有步移景变的地下岩溶地貌风景?贵州这种岩溶造景是水与碳酸盐岩等可溶岩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碳酸钙化学沉淀,或者生物化学次生沉淀的结果。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溶洞主要是地下水

贵州为什么会有步移景变的地下岩溶地貌风景?

贵州这种岩溶(喀斯特)造景是水与碳酸盐岩等可溶岩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碳酸钙化学沉淀,或者生物化学次生沉淀的结果。

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溶洞主要是地下水溶蚀、侵蚀、剥蚀和沉淀的结果。溶洞均为碳酸盐岩等可溶岩石,十分坚硬,但因长期沉浸在地下水中而被溶蚀、侵蚀和剥蚀。尤其是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其溶解程度加剧。这样一年又一年,坚硬的岩层便被溶蚀、侵蚀、剥蚀出一个个洞穴。当溶有石灰质的地下水重新滴入洞中时,由于环境中温度、压力的变化,使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于是水对石灰质的溶解力降低,致使原本溶解在水中的部分石灰质因饱和而沉淀析出,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以石钟乳、石笋和石柱为主的可溶岩溶蚀型(岩溶或喀斯特)地貌的地下形态风景。

它们在不同的重力水流的情况下,沉积形态各不相同:在悬滴水的长期作用下,沉积形成管状石钟乳、石旗、石枝、乳头状石钟乳、倒锥状石钟乳等多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在飞溅水下面,形成石灵芝、石木耳、石葡萄、石蘑菇、石棕榈片;在薄片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石水母、石旗、石慢、石幕、石瀑、石梯田、鱼鳞石、皮壳、钙板等;在水池溢流的情况下,沉积形成石坝、穴珠等;在水池水缓慢对流的情况下,形成钙膜、晶花、石葡萄、石瘤、石珊瑚、月奶石、晶刷等;在非重力水的毛细水的作用下,形成卷曲石、石花、石盾、石枝等;在凝结水或薄膜水的情况下,形成石毛、石刺、石花、石葡萄、石棉花、石球等;在滴水和池水的协同作用下,形成云盆、石坝、水下晶花、晶球、穴球等;在滴水与流水的协同作用下,形成锥状的或者丘状的大型石笋、片状石笋、巨大石柱等;在滴水与飞溅水的协同作用下,形成塔状石笋、花瓣状石笋、叶片状石笋、羽状石笋和石菜花等;在洞穴可见光带有生物参与的情况下,滴流作用可形成洞穴叠层石等;在有气流参与的情况下,沉积形态会发生扭曲或者弯曲,形成弯曲的石笋、石钟乳和卷曲石等。

以上这种传统的观点曾经受到了我国部分科学家的挑战。这些溶洞科学家经过5年的考察发现,溶洞的形成与藻类生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溶洞形成的新理论一“生物建造学说”。

生物建造学认为,藻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至今仍广泛分布的一种原始植物,它们和其他植物一样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和趋光生长的特点。由于它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分泌钙质,能收集、粘接微细的石灰质颗粒,并且常营集群生活,许多藻类一代又一代地生长在一起,因此形成了许多海洋生物礁。溶洞中的石钟乳几乎都是迎着光线朝上弯曲生长的,这与藻类的趋光生长的特性相吻合。石钟乳、石笋内部还有像树木年轮一般的同心圆状构造,这又是藻类生物逐年生长、分泌、收集和粘接石灰质微粒的结果。

此外,在有些溶洞的岩石中还找到了类似古代藻类生物的层状化石结构;在有些溶洞的表层,就发现至今仍在生长的多种多样的藻类生物。

上述等主要成因说,导致贵州的可溶岩溶蚀型(岩溶或喀斯特)地貌的地下形态风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步移景变,真叫人目不暇接,顾盼流连。凡是尘世间有的生灵,在这仙境般的溶洞中都不难觅得它的形象,只看您有没有灵敏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罢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悦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