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网络资讯 > 网络资讯

人不堪其忧的堪是什么意思(谁来评评曹雪芹的红楼梦)

摘要

千古奇书《红楼梦》中激动人心的美

“评”这个字太大了,只能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说说自己对红楼梦的感受。我读的书虽不多,但古今中外也读了些,我个人觉得在我所读过的所有书目中,红楼梦是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一部文学作品,没有之一,后世还得等多少年才能再出现这样伟大的作品,真是不敢期待。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几点感受:

一、红楼梦是古今第一才子书,语言典雅富丽,间以俚谚俗语,饱含着作者无与伦比的才情。我们知道小说在古代是不受待见的,所谓“小说家言”,登不得台面。但曹雪芹却赋予了小说以诗的特色。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他的语言如此优美,文体如此丰富,诗、词、曲、赋、文、诔,已经化为整个文章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字字珠玑,句句含情,真有吹花嚼蕊,口齿留香之感,即便是家长里短的口语俗语俚语,读起来也都那么的富于美感,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花香里飘出来的,从柳枝上流出来的,从月光上洒出来的,从湖水中映出来的,每一个字经他精心锤炼之后,都满含着诗的味道,只此一点,就足以吸引千千万万读者去反复咀嚼和回味了。

二、红楼梦对女性的尊重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要知道,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在君权、父权、夫权至高无上的男权社会里,贾宝玉的竟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真仿佛一声惊雷,振聋发聩,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的,在文字狱令人闻风丧胆的时代,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我们不禁要问,曹雪芹真的只是在赞美女儿么,我觉得绝非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曹雪芹内心深处,对封建专制的腐朽,对封建礼教的虚伪,早已深恶痛绝,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他不敢说,不能说,他只能借对女儿的赞美来隐晦的表达出自己的反叛之情。所以对女儿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新的“人”的呼唤,是一种新的思想和理想的萌芽,他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虽看不到前途,但反叛的意识却早已压抑不住了。

他塑造了那么多美丽的女儿的形象,皇宫贵妃、贵族小姐、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婢女侍妾、戏子倡优、道姑女尼、寒门弱女,等等,不一而足。不仅外形美,而且内心美,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见识,简直呼之欲出。

譬如他对“花魂”林黛玉的描写: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秀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这不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后的“惊鸟”之美么?这不就是第五大美女么!(尽管是虚构的人物)她的一首葬花吟说“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吐露了自己内心最纯净、最深挚的情感,竟让贾宝玉恸倒在山坡上。

其她如宝钗、湘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凤姐、妙玉、袭人、晴雯、麝月、鸳鸯、等等,都是各具特色,各展风流。

三、红楼梦写尽人间百态,忠臣孝子,家长威权,公婆姑嫂,叔伯子侄,才子佳人,痴男怨女,强奴健仆,戏子倡优,僧尼道姑,道德楷模,封建礼法,倚强凌弱,狗仗人势,卖人嫖娼、鸡鸣狗盗、弄权使性,阿谀奉承,勾心斗角,贪污腐败,投机钻营,欺男霸女,等等,塑造了数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虽人物众多,但不离一个基本的主题,那就是“大旨言情。”贯穿整部作品的还是一个“情”字。

在此之前的古典文学,大旨是按照“诗言志”的传统,或谈抱负,或咏离别,或怀才不遇,或慷慨悲歌,或叹人生易老,或悲时事维艰,但还从没有像红楼梦这样把个人的悲欢离合、忧愁苦闷作为作品的主题,表达的如此细腻,如此真切。在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中寄寓着作者伤世悲时的沉痛感悟,让我们如临其境,如睹其人,感同身受。

四、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里面涉及建筑,饮食,服饰,化妆,发饰,园林,花草,节气,民俗,风物,祭祀,戏曲,僧道,经济,财政,医药,等等,我们真的感叹曹雪芹何以知识如此渊博,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五、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精美巧妙,他以石头的口吻,侃侃而谈,娓娓叙来,穿插着优美的神话色彩,比如绛珠仙子以泪报恩,几条线索交织进行,却不散乱,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美。

“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世界上哪里还能见到如此耗费十年心血、数次修改的血泪之作呢?

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或者可在结构上与其媲美,但略显晦涩。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世间百态上或可与之一较长短,但实无雪芹之才气。其他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狄更斯等等,皆无雪芹之大气包举、纵横广阔、才情并峙。

但如此亘古未有之伟大作品,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读呢?由此我不仅想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其中就提到了文化自信,真是令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啊!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文明,是多么的厚重和博大啊,这是足以让我们自信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丰厚礼物。我们不能因为明清两代封建礼教的毒害就不研究孔子了,我们要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孔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子,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的孔子,而不是被后世别有用心之人捧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圣坛的孔子。

文化自信,就是作为中国人的自信,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集五千年文化于一身的伟大作品,是足以让所有国人自信、自豪的伟大作品,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藏在案头的必备书目。

人不堪其忧的堪是什么意思(谁来评评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一个“其”,是指示代词,远指,有“那,那种,那些,那个”的意思。

“人不堪其忧”,堪,忍受。全句:人忍受不了那种忧虑(忧愁)。

第二个“其”,人称代词,复数,他们。

“择其善者而从之”,从,听从,学习。全句: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他。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是有区别的。人称代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指示代词,是指称和区别人和事物情况。

其,在汉语中也是多义多用法,学习中务必慎重。

堪当大任,汉语词汇。拼音:kāndāngdàrèn。释义:各方面条件都足以承担某个重大事务。

出自现代词语。

例句:张志东深信任宇昕仅作一名程序员是大材小用,他应堪当大任。

堪:

1、地面高起。许慎《说文》:“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

2、勉强承受。《论语·雍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能够;可以。《世说新语·捷悟》:“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

4、指天道。《淮南子·天文》:“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

当:

1、担任;充当。如:当辕。

2、承担。关汉卿《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衍。”

3、应当。《史记·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对等;相当于。《说文》:“当,田相值也。”

大任:重任,重要职务。《左传·成公十六年》:“国有大任,焉得专之。”

不堪入目 不堪回首不堪其忧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视听不堪收拾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堪卒读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被誉为中国近代唯一的圣人。与历史上许多的杰出的人相比,曾国藩的资质平庸,甚至可以说有些愚笨。但他却通过自己的总结,找到了笨人的成功之道,从而一路扶摇直上,屹立官场数十年不倒。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总结而言就两个字——守拙。他在书房中悬挂这两个字用以时刻自省,告诫自己。曾国藩认为天道忌巧,凡事都想走捷径,搬弄小聪明,最终只会弄巧成拙。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有一个关于曾国藩年少读书的故事,传闻有一天家中进了个小偷,恰巧曾国藩到书房读书,小偷只得躲在衣柜中。没想到曾国藩在书房整整一个下午,都在背同一篇文章,小偷实在不耐烦,冲出来对曾国藩说,你也太笨了,背了一下午一篇文章都背不出来,我都快会背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国藩确实不聪明,但却十分有毅力。曾国藩认为,人贵有恒,有恒心则事无不成。他读书是有个习惯,一本书没读完绝对不读另一本,一页书没读透绝对不翻下一页。正是这种死磕精神,加上数倍于别人的努力,让他成为当时公认的儒学大师。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读书如此,打仗亦是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韩信白起这些名将料敌如神的本事,他的作战要领只有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左宗棠多次取笑曾国藩用兵不知变通,简直是个呆子。但曾国藩正是凭借这个笨方法,成功平定天平天国的叛乱,为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其实早期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国,也是吃了许多败仗,甚至一度羞愧得想自杀谢罪。但在一次次失利中,他终于总结出这一要领。结硬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打呆仗,用最笨拙的方式死磕敌人,慢慢消耗敌人的士气和耐心,最后一举击溃。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唯天下之至真,能胜天下之至伪

曾国藩的为人朝野上下无人不钦佩,时人评价和曾国藩相处,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曾国藩认为待人之道,就重要的就是真诚,不虚伪不做作,不刻意逢迎,随时保持真诚的心,才能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左宗棠早期十分看不起曾国藩,认为曾国藩是无能之辈,官位却在自己之上,因而心生不满,经常公开场合向旁人大骂曾国藩。后来旁人转告给曾国藩,曾国藩只是一笑置之,大度承认左宗棠的能力百年一遇,我确实自愧不如。每次上朝时遇到左宗棠,主动作揖问好,态度十分恭敬。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左宗棠有次问旁人,你觉得我的曾国藩的能力孰强孰弱。旁人回答:曾公心中有左公,左公心中无曾公!

后来左宗棠终于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在曾国藩死后,他还特地手书一副挽联,命人送到曾国藩的灵堂。挽联的内容颇有惺惺相惜、自愧不如的感慨,也算是为两人关系盖棺论定。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robots”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